今天听到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消息:某小学生近日ZL离去。据说跟生二胎有关,然而谁又知道真正的原因呢?一个原本鲜活可爱的生命就这样没有了,带着无限的也许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伤痛。人生中美丽的青春期和所有让我们觉得活着美好的事都不可能在这个生命上发生了,而他出生时带给周围人的惊喜都将变成噩梦,永远的噩梦。
这不是个案,就我所在的城市,近一两年就听说过好几起类似故事,一般是与受不了长辈一时的管教有关。当然不是不愿挨批评,而是不愿在众人面前丢脸。这一代独生子女,绝大多数的家庭模式为421,从小被宠爱包围着,羞辱对他么而言是绝对陌生的。就生存的大环境来说,社会风气也相对自由,不像从前做惯了奴隶,自尊心并没有那么强。这一代孩子,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真的是民族的希望,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ZZ磨难,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80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成长起来。他们条件优越,享受了很多物质上的快乐,心理负担应该比我们当年要轻许多。我们因为家穷,总是有股自卑感,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比较自信。
可是他们没有我们享受过的某些单纯的快乐,如和小伙伴们一起玩,以及因为没有课外辅导班而有大量的空余时间。住在彼此不相识的小区里的他们,父母不放心他们独自和陌生人玩耍,他们完成作业又上完辅导班之后也几乎没有时间玩。在学校里,因为场地有限,老师也不允许他们有疯跑行为,他们不可能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课间玩个跳皮筋踢毽子之类的游戏。孩子,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比之于作业,他更需要真真切切的生活,需要同伴的相互影响和分享。这是成年人代替不了的,也理解不了的,我们应该想办法还给孩子。
就孩子本身而言,他们很不幸地处在一个无比浮躁的时代。教育内卷,经济压力,所有的社会矛盾都会给孩子分一杯羹。大人们感受到了竞争的激烈,会把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当前教育体制下,老师们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出一点事,生怕自己的班考不好影响绩效。孩子周围的整个环境都是不冷静的,他们自己又如何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打开网络,抖音上咋咋呼呼,直播间里也充满暴戾之气。孩子,呼吸的都是这样的精神空气,又如何能避免极端想法?
鲁迅在很久以前就发出呼吁:救救孩子!这呼声并未远去,今天的我们,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的我们,真的应该想想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干净温和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的眼里闪烁着善良平静欣喜的光芒。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遇到挫折时有信任的同伴可以倾诉,而不至于一个人孤零零地无比绝望地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他感觉不到温暖的世界。
PS:被这个消息惊到的我赶紧拿了桌上的糖果来到教室,分给正在看电影的二胎孩子。抽屉里还有奶油蚕豆,一人分几颗,虽是小东西,但孩子们都很开心。毕竟以前学校组织看电影时是可以带东西吃的,现在由于防疫都禁止了。人生实苦,但愿他们在觉得无法前进时可以想起这些温馨的时光,相信人生是值得的。
2021年4月29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