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三年级上册学习的阅读策略单元,本学期又迎来了小学第二次阅读策略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其实每个人在阅读时都会产生思考,有疑问,只是都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把它以文字,以方法的形式显露出来。区别于普通单元教学,本单位教学时要能够和文本保持一定得距离,能够跳出文本,学习阅读方法。
由于近期的上课时间总在变动,第二单元教学过程断断续续,跨过了国庆四天假期,有三个星期之久。苦恼于生字词和课文结构的教学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虽说主题教学中要求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但根据学生的学情,班上一半以上同学的自学能力欠缺,只能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基础知识教学。
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让同学们预习课文,把想到的问题写在课文旁边,但随堂巡视时效果并不好。由于是单元第一篇课文,同学们还不懂得提什么问题,于是我先把学习方法告知学生。教学时,我们先一起学习课后习题二,了解可以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然后再由提出的问题,去理解课文,解决问题。
上次策划读书活动时,和陶鑫源老师交流时,她提到有时教学可以先把交流平台的内容提前学习,让学生了解方法,我记在了心里,这单位结合课后习题和泡泡语也是一种方式。
前几日,二小主题阅读大教研活动中,二小何芝老师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结合本课,让他们自由思考讨论:你认为哪一粒豌豆更了不起?而我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同学们的思维被局限化,都一致认为第五粒豆最了不起,思辨能力被抑制。
主题阅读活动中总在强调一课一得,而我是既想抓基础知识,抓阅读策略,又想提升人文素养,于是总有顾此失彼的感觉。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跳出文本提问和回归文本理解课文、写法、情感,这二者之间进行自由转换。回过头来思考,觉得这篇课文应该先梳理结构,提出问题,再回归文本一边解读,一边回答提出的问题。
第六课和第七课都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问做批注,但两篇课文的教学也是螺旋上升的,《夜间飞行的秘密》是提出问题,发现提问的角度有针对课文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经验。 同学们在分享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提出联系生活经验的问题: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有多快的速度?这样的课堂生成,我也无法给出答案,只能结合经验,一定是非常快的速度,才不至于和前面的障碍物撞上,原本打算课后找答案,也不得而知了。
而《呼风唤雨的世纪》是提出问题,对问题分类后,还要筛选问题,筛选出能够帮助理解课文的问题。但通过同学们写黄冈作业的情况看,还有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对问题进行分类。除开阅读方法,很多同学对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很好奇,没有电没有车的年代,不敢想象,同学们也很容易理解20世纪一百年的科技改变远超过人类过去的百万年。
在最后的略读课文中,我放手让同学们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整合,分类,筛选,再以小组为代表进行分享。最后发现大家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课文最后也没有给出解答,还好拓展阅读帮我们解开了谜底,让我们不必替作者着急了。
这学期在教学准备上有改进,备课以单元为前提,有大单元意识,包括习作,提前准备过的效果一定不同。在一周前就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观察家人的样貌、性格、生活习惯,思考家人们都和什么动物有相似之处。但为了错峰放假,上两天课就被通知放四天假,幸福来的太突然。教学计划被打乱,赶在放假前上了第二单元的习作,习惯于给一节课时间写作文,这次回家作文不是很理想。部分同学告知问题后,要求重写。习作在魏智渊老师口中被称为刻意练习,需要下狠心整治。字数不够四百字要补充;思路不清晰,没有总分总概念,没有开头结尾要纠正;没有结合动物的相似特点来写,说废话算跑题。
也有一些不错的作文在这里展示,但不足之处是同学们之间没有互相修改,点评。全是我一人操办,评价修改方式上还需要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