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范陈贾张列传(三)
陈元字长孙,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人。他的父亲叫做陈钦,熟悉《左氏春秋》,师从于黎阳人贾护,和刘歆同时代但自成一家。王莽跟随陈钦学习《左氏春秋》学说,任命陈钦为蕌(音lěi,磊)难将军。陈元年少时传承父亲学业,为《左氏春秋》作注解,他集中精力思考研究,为学术不和乡里其他人往来,因为父亲任职担任郎官。
建武初年,陈元和桓谭、杜林、郑兴等一起被认为是学者宗师。这时,朝廷正在商议设立《左氏春秋》博士,范升奏报认为《左氏春秋》浅陋,不应当设立。陈元听说后,到皇宫上书说:
陛下拨乱反正,文武并用,深深怜悯经艺错乱,真伪错乱,每次临朝的日子,都要招来群臣讲论圣道。陛下知道左丘明至贤,亲自受业于孔子,而《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传闻于后世,所以下诏书设立《左氏春秋》博士,广泛征求可否的意见,表示自己不专断,把决定权交给群下。现在议论者沉溺于自己学习范畴,坚守旧的内容,固执虚妄传受的言辞,而不是以亲见的事实作为大道。我在年少时研学《左氏春秋》,平时与别人勾通,所以受到其他不同学说掩盖。至美的音乐不众人视听,所以伯牙绝弦;至高的宝物不适合众人爱好,所以卞和泣血献宝。孔子有至圣之德,却不被容于世上,何况是那些在竹帛上的余文,受到雷同者排斥,也是非常应该的。不是陛下至明,有谁能详细体察呢!
臣陈元私下里看到博士范升等人提议奏报说,《左氏春秋》不能设立博士,以及司马迁违背大义的共计四十五件事情。范升等人所说,前后相互矛盾,都是截断小文,吹毛求龇,因为年月这样的小差错,罗列起来当作巨大失误,对遗失脱漏的小内容当作大缺失。这实际上是以瑕掩瑜,掩盖弘美,就是所谓的“小辩破言,小言破道”的做法。
范升等人又说:“先帝不把《左氏春秋》作为经学,所以才未设置博士,后主应当沿袭。”愚臣认为,如果先帝所行的后主必须去做,那么盘庚就不应当迁都于殷,周公就不应当营建洛邑,陛下就不应当定都山东了。
前者,孝武皇帝喜欢《公羊春秋》,卫太子则喜欢《谷梁春秋》,就诏令太子必须学习《公羊春秋》,不能再学习《谷梁春秋》。孝宣皇帝在民间时,听说卫太子喜欢《谷梁春秋》,于是单独学习。在他继位后,在石渠进行讨论后《谷梁春秋》兴起,至今仍然和《公羊春秋》并存。这是先帝后帝各有所立,不必相互沿袭。孔子说:“纯,俭,吾从众;至于拜下,则违之(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节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子面见君主,要先在堂下叩拜,然后升堂叩拜,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叩拜,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叩拜。”高明者有独到见解,不会迷惑于官方言论,善听会有独到角度,不会混淆于世间清浊,所以离朱不为妙舞移目,师旷不为新声易耳。现在正是四方干戈减少之时,兵事略微停止,陛下应该留思圣艺,眷顾儒雅,采纳孔子拜下的大义,总结大圣独到的见解,分明白黑,建立《左氏春秋》博士,解释先圣的积累问题,去除学者多年的疑惑,使基业永垂于万世,让后进者不再狐疑,这正是天下人的大幸。
臣陈元愚昧浅鄙,曾经学习老师的言论,希望能得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受到召见,俯伏在宫庭之下,诵读孔氏的正道,申诉左丘明的宿冤,如果所说不符合经义,所讲的事情不禁不住稽考,即使退回遭受诛杀,虽死那天,也是永生之日。
刘秀把其奏报交给下面商议,范升又和陈元相互辩论,一共十次以上。刘秀最后决定设立《左氏春秋》博士,由太常选拔博士四人,陈元名列第一。刘秀因为陈元参与争论,就任命他担任司隶校尉李封的从事。儒生因为《左氏春秋》设立博士,议论喧哗,从公卿及其以下的当廷争论。这时李封因病去世,《左氏春秋》又被废止。
陈元因为有高才著名,征辟到司空李通府中任职。这时,大司农江冯上书,说应当由司隶校尉督察三公。刘秀这事交给三府商议。陈元上书说:
臣听说过以臣为师的称帝,以臣为上宾的称霸,所以周武王以姜太公为师,齐桓公以夷吾为仲父。孔子说:“百官总己听于冢宰。”近来有高祖皇帝优待相国的礼仪,太宗授予宰辅大权。到了王莽遭遇汉朝中衰,他专操国柄,偷窥天下,独断专行,不相信群臣。他剥夺公辅的权得,损害宰相的威信,把刺举作为明察,把攻击别人之短作为耿直,以至于陪仆叛变告发其君长,子弟出卖其父兄,法网严峻,大臣手足无措。但却没有禁止董忠那样的谋划,被世人杀戮。所以君主的隐患在于自我骄横,而不用担心臣子骄傲;失政在于控制自我,而不在于任用之人。所以周文王有午后才吃饭的辛劳,周公有吐哺的恭敬,没有听说他们推崇刺举,加强政务督查。现在四方仍然扰攘,天下还未统一,百姓的观听都是通过耳目。陛下应当修行文武圣典,承袭祖宗遗德,劳心对待士人,屈节待贤,确实不应当让司隶校尉加强对公辅的督查。
刘秀听从,把他的建议发了下去。
李通被免职,陈元又被征辟到司徒欧阳歙府中任职,他多次陈述当世的政事和郊庙之礼,刘秀不能采纳。陈元因病离职,年老在家中去世。他的儿子叫做陈坚卿,著作有文章。
黄其军
作于2022年12月1日(古历壬寅年十一月初八)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