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
青年是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能在青年时代带着自己的思考,听得进去、看得进去,从根本上培养能力,目光深沉、长远,脚踏实地,来日方长,成就是不可限量的。
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很是遗憾,青年时没有机会读到,现在当了妈妈,我愿意把时间都花在补齐各种错过和遗憾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提升。
一、谈读书
中学课程很多,家长、孩子都感叹,没有时间读课外书。
是真的没有时间吗?每天十几分钟,读三、四页的时间都没有吗?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
美国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年轻时在印刷局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国父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单是革命者还是一个学者。
我们每天抽十几分钟,读三、四页,每月便能读一百多页,每年四、五本书就读下来了。更何况还有假期,每年读的书,只要有决心,断然是不止四、五本的。
人类学问每天都在进步,你不努力跟着跑,便会落伍退后。
更何况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找出一种兴趣。
朱光潜先生说得好:“人要是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要比别人大很多。这种读书的兴趣如果在青年的时候寻不出来,将来是永不会寻找出来的。
青年时代错过的机会,以后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要难十倍,读书习惯,运动习惯,音乐文学等学习都是如此。
兴趣要逍遥自在的,不受拘束的发展,培养读书兴趣,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或许你的才能和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书籍和知识,或许对功课的兴趣会浓厚起来。
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很大程度上都要靠自己摸索,朱光潜先生给出的建议是: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读两遍,第一遍快读,将书中主旨和特色了然于胸,第二遍慢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读过一本书,需做笔记和纲要,多思考,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都要记下来。
二、谈动
青少年,心境烦恼、颓唐、沮丧,怎不让人忧心?
谁都年轻过,谁都是过来人。可是,谁又还记得,那个时候的我们,最需要什么呢?
希望从哲学家们身上,找到敬仰之心,破除颓废?
从长辈们“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上,豁然开朗?
唉,都行不通。
朱光潜先生说:“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喜欢什么就动起来,可以把零乱的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可以跑跑步打打球,出一身汗,头脑里的烦恼,或许就流出去了;可以摆弄摆弄喜欢的乐器,尽情的唱唱歌吼几嗓子,郁闷可能就化掉了。
谈谈笑笑,跑跑跳跳,是好的。
不信,试试不就知道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