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耿向顺”开通以来的第232篇原创文章,关于友谊。
1
睡前,习惯性打开手机,发现微信联系人的人数突破了五千,QQ、领英、脉脉这样的社交软件上的联系人也几千人,认识的人越来越多,社交关系越来越广,却感觉能聊天的人越来越少了,除了工作需要之外,越来越不想去主动去联系谁了。
翻一翻列表和朋友圈,有许多熟悉的名字,熟悉的面孔,都出现在了手机里,想起过去和ta们也有过一些精彩的过去,曾经是同学,是同事,是团队伙伴,是搭档,是走得非常近的人,也曾一起侃大山,吃路边摊,一起喝得伶仃大醉,互诉烦恼,还有过争吵和矛盾,曾也是很要好的朋友。现在许久不曾联系,聊天记录里最后一条,大多是是节日里群发的祝福和群发的广告。
有时候虽然想聊点什么,却也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人在何处,更不知和对方如何聊起,也为了避免聊不下去了不知如何收尾的尴尬,也为了不耗费本来就已经很紧张稀缺的时间,于是选择给对方动态点个赞,快速划过,假装在心里已经给他们打过了招呼,给过了问候。
日常工作里应接不暇的电话、会议、活动,已经让人身心疲惫了,业余时间里就更只想一个人躲在某个角落里,看书,写字,看剧,享受美食,享受自己的个人时光,感觉也挺棒的。
不主动联系,不打扰对方,不互动往来,不见面叙旧,成了长大后的主流社交方式。曾经那些视为珍宝的朋友们,散落在了天南海北,断了联系,各自走着各自的路,原来无比珍贵和深厚的友谊,逐渐就褪色了。
可以毫无保留讲真心话的朋友,也越来越少了。
2
很多时候,很羡慕一些女孩子,能有一个或者几个特别亲近、值得信任、时间还能维系很多年的闺蜜、发小,可以无话不谈,可以相互依靠。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男人或只有我是这样的,几乎没有走得特别亲近、时间维系还特别久的挚友,虽然有过几个关系非常要好的朋友,但大多友谊维持都非常短暂,现在已如陌生人一般,相互断了联系。随着年龄渐长越甚,与他人逐渐更有了距离感,这种距离感不仅存在于朋友、同事之间,还存在与父母亲人之家,越来越难表达对他人的想念和感情,稍微矫情的话就觉得难说出口。
随着年龄的增长,点头之交越来越多,相互利用关系也越来越广,但能朋友会越来越少,感到越来越孤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感觉能毫无保留讲真心话的的人至交好友越来越少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难免有些失落,觉得做人有些失败,除至亲之人之外,竟再无人可诉喜悦、苦恼与想法。
有一首歌词,叫做“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倒也是说出了真相。
年少时候结交朋友,总是那么容易,因为交朋友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相互支持、精神寄托,单纯得多了,或是因为同班,或是因为邻居,或是因为在某一个活动上见过觉得彼此聊得来,于是就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回望年少时,绝大多数的友谊源于“常常处于同一空间”,同桌总是你在班里认识的第一个人,除此之外,“爱好”与“三观”也是交朋友的前提,要不然全班这么多人,为什么只跟几个人关系最好,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追求,对一件事情有共同的看法。长时间的相处,必然会暴露很多对方的缺点和秘密,相互暴露越多,了解的越深,友谊也会加深,双方是否能够包容彼此,决定着这段关系能不能继续下去,决定着友谊关系是否会升华,感情同理。
长大些则不行了,交朋友的性质,往往变成了相互合作和相互利用,需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也会对彼此有更多的保留,甚至是提防。
有时候参加同学、老友聚会,大家总是热热闹闹的谈论着过往,谈论着当初的年少轻狂的趣事和回忆,却很难谈及现在及未来。曾经半夜翻墙一起去网吧熬夜打游戏的兄弟,如果抛去那些往日有过共同交轨的时光,就再也找不到新的话题。大家早已各自走了各自的道路,有了不同的圈子,不同的社会身份,不同知识体系和价值观,
要形成和维持一段深厚友谊需要同时满足几个要素,第一是空间距离近,可经常见面互动,生活轨迹交集多;第二是个体差异小、共同点多、三观相似,年龄、知识、阅历、社会地位、行业专长、业余爱好越趋近;第三个是要常来往、经常联系、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利益关系绑定。
满足其中一项,其实就已经很难,更别说全部要素了。
成年后要为生活奔命,需要不断向前走,更多的社交都是为了生活,再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维持曾经的友谊,于是大家都变得默契:
一个不主动问,一个不主动说,相互不打扰,相忘于江湖。
3
我自认为是一个外向之人,在社交、沟通交流上没有什么严重障碍,也有着比较广泛的职场社交关系,我却不是一个擅长社交的人,甚至有些恐惧社交,讨厌饭局酒局,一直都很佩服那种很擅长交际应酬的人。
他们有很宽的交际圈,敢于去和新的人打交道,无论什么场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都能迅速和其他人打成一片,还能迅速记住别人的长相、名字、社会身份、性格喜好,隔三差五就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圈子,混得风生水起。
这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我觉得自己曾经拥有,现在亦或许是因为长时间不练习,而导致其没被慢慢埋没,没有展现出来。他们让我煞是羡慕和崇拜,我也想要这样的技能,有时候甚至会为自己这方面的不足而自责。
还在上学的时候,从中学到大学,我都应该算是周围同学最积极活跃的一小撮人之一,总是喜欢在人群之中乱窜,站在人群中发言,去认识一些新的伙伴并与他们攀谈,甚至在火车上、大巴里、赛场上,都能迅速认识一些人,谈天侃地,畅聊几个小时,即使我知道我们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今天的相识其实对未来毫无意义、没什么价值。
现在的我。宁愿花更多的时间看电影,睡大觉,做饭,都再也不太愿意去和别人聊天了,也不想参加聚餐,唱k,酒局了,不是讨厌,只是觉得浪费时间,毫无意义,并且随着年龄、阅历逐渐增长,这种感觉反而更甚了,越长大,越来越不再想、也不太敢去认识新的人,大多数主动去认新人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工作需要或被安排到了一起。
在社交活动里,也很难迅速将其他人的长相、姓名、社会身份等信息对应起来,有一些脸盲,需要花不少的时间来与他人熟悉,才能熟络起来,才能聊很多话题,否则就礼貌性的打招呼。
4
以前害怕自己不善交际,不喜社交活动,不想交新朋友、不能再交新朋友,经常发现无人可诉的时候会有些自责难过,害怕自己变得淡漠,变得不善交际,变得没朋友,会孤独、会难受,会没有新的机会,到现在倒是不觉得可怕了。
与其在酒足饭饱、杯盘狼藉后独自坐在角落里黯然神伤,在拥挤聒噪的人群中貌合神离,不如我独自在家里听音乐,读书,写字,烹饪,登山,远行,享受孤独。
有至交好友朋友固然是好的,何其幸运,能相遇,若没有,其实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成年之后,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再也不会围绕着别人转了,也不需要别人围着我转了,围着自己转就好了。
长大后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人生路径前进,一刻也不停下,不断积累新的知识、阅历,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不停地遇到新人,和他们产生交集,然后各自走散,疲于奔命的我们,也很少回头看。
那些曾经的美好,总归是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变得模糊了。昔日明媚的少年,也终将随着一声“咔嚓”定格了所有色彩。或许有一天,在收拾家务的时候偶然翻出一个盒子,里面有歪歪斜斜的各色祝福卡片,一本本“祝愿前程似锦”的同学录。你抱着盒子,低着头,一张一张的翻看,笑着当初的幼稚,却模糊了双眼。
其实,友谊和爱情也一样,本质上都是两个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的联结罢了,过了就走散了。走散了就走散了,倒也不必强留,强求维持,是对彼此生活的一种打扰,闹得彼此不愉快,人生漫漫,有缘江湖再见,
看过一篇文章,是写周恩来写给吴国桢的,里面有段话很打动我:
“我们度过了亲密无间的少年时代,当时所有的想法都一样,十几年没有见面也没有通信,再一次见到你,我们的理想已经天壤之别,可是我仍然欣赏你,仍然像从前一样盼望和你天天见面。“
怀揣过去的美好记忆,走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各自忙乱,互相牵挂。
最好的友谊,莫过于此了。
作者&编辑:
耿向顺
青年公益人,知名教育/公益/职场领域自媒体作者,获得2019年十大影响力职场大V,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等荣誉,从事乡村教育发展、品牌传播、青年发展领域的工作,累计撰写各类稿件稿上百万字。
张雨晴
老耿的新媒体运营助理实习生,笔名水煮煮,广西师范大学本科在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