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星期三了,每周三上午都是我们的科组活动时间,例行的流程是这样的:听课——评课——布置下一周的听课任务以及科组内的其他教学工作安排——散会。今天听的是一节听说课,由一位拥有教龄25年的老教师上课。上完课,大家例行轮流对他的课进行评价,用词都是熟悉的“内容挺充实的;重点突出,教学环节丰富;如果能够把节奏再推快一点,学生对话的部分就可以多呈现几段……”我不禁陷入沉思,学校强制性要求科组内进行听评课活动,目的是什么?学校的领导又希望通过这样的听评课活动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看到怎样的教研成果呢?
听评课是当前许多学校进行科组教学研究的主要活动,它旨在通过第三者对实际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察,发现问题,并给上课的老师指出问题、提出意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要求在科组成员之间互相进行听评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当听评课活动常规化后,容易出现流于形式,教师疲于应付的现象。上课的老师没有明确的主题,顺着上课的进度讲到哪就用哪一节的内容。听课的老师没有明确的观察点,评课没有侧重点,依据自己的经验泛泛而谈。评完课后,任务就算完成了,接着在下一周换一个老师讲课,大家再重复同样的流程。
那么,如何能让常规化的听评课活动变成真正的教研行为,发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总体规划,落实研究任务
科组负责人需要在学期之初的会议上跟成员们一起分析、讨论本学期的教研计划和分期任务。本学期的教研重点是攻克某种课型还是验证某种教学方法,要确定下来再分任务到具体的听评课活动中。如本学期以阅读课的研究为主,那么在学期之初负责人可以布置科组成员认真钻研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并组织集体学习、说课等活动深入学习阅读课的教材处理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素材整合方法等,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研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二、明确听课目标,科学评课
听课也就是课堂观察。观察作为一种实验方法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科学的工具才能进行。听课的目的是指上课人展示这节课,大家观察这节课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想要得到怎样的效果。听课的工具是指听课人用来记录观察结果的表格、记录卡或声像录制设备等。目前用的比较火的是课堂观察表,即备课组在听课前根据观察重点设定的观察点,并制成可量化的记录表。如这节课是重点观察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段,则可以把观察点设定为:教师的导入活动的形式、时长、效果、学生参与度等等。
有了工具记录的数据,观察的老师则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得来的结果,发现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真正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被观察的老师也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反观自己的课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整。这为二次备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依据。
三、验证修改意见,持续研究
一次完整的听评课教研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完成第一次听评课之后,上课人需要整合评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综合思考并二次备课,再趁热打铁把经过改进的课再呈现一次,进行二次听评课。在第二次听评课的过程中检验第一次备课时暴露的问题是否解决,改进的方法是否有效,有无必要进行第三次备课等等。争取一次教研活动解决一个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地问题说过就算,建议提过就算。
总而言之,听评课作为一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教研活动,它的起点低、成本低、容易达成,很多学校和老师都愿意接受。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课堂的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进而集整个科组的力量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讲课人的教学水平也能从整体上增强一个科组的凝聚力,提高整个科组的教学研究水平。这需要整个科组齐心协力,从思想上提高觉悟,把听评课活动真正当做一件严肃的教研活动来对待,让听评课真正是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