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备课交流收获

学情分析有难度,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多与学生沟通。

今天教研老师们都谈到了教案与实际教学会有出入的地方,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学生了解的不充分。我目前任教过一、二、三、四、五年级。我发现对于低段学生,我往往会过高的预设他们的能力,觉得他们这个字也会写,这个实验也会做,这段话也能看懂,但实际教学时,要放慢进展,慢慢地引导、慢慢地演示;对于高段,班上学生会呈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一部分能力较低,是需要老师讲得很详细,还有一部分课外知识积累得比较多,所有课堂内容对他们来讲很好掌握,并且他们还能提出延伸问题,比如五年级第一单元提出“北极为什么会有极昼极夜现象”“光能传播到大海的什么深度”“血月是什么”,那目前我的做法是课堂进度根据班上整体情况调节,对于提出的延伸问题,请学生自己课下查阅资料,下节课全班一起分享。对于我们较难精准把握学生情况这一问题,今天付艳老师提出的“学生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