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班——家书4

致良知线上课堂第54期致知3班第 15小组第四封家书

时间:2025年 2月12日

姓名:范小芳

地址:南京

主题:《爱父母 爱爱人 爱孩子》

正文:

尊敬的博仁导师、牧心学委、文敏老师、文静老师,胡杰老师等大爱付出的志愿者家人们,亲爱的第54期致知1班3大组15小组的兄弟姐妹们:在此元宵佳节之际,祝愿大家元宵快乐、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我是范小芳,感恩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阳明心学,领悟圣贤智慧,牵手圣贤,敬天爱物,共致良知。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爱父母 爱爱人 爱孩子》,灵感来缘于58期正心班一位伙伴-王学军赠送的郭文斌《醒来》这本书。

爱父母:百善孝为先。父母生养我们,培育我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熬过了无数个夜,每当我们生病时,父母细心呵护,甚至愿意替儿女受罪;每当我们成长时,父母无比的欣慰,为我们欢呼鼓舞;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父母倾其所有为我们解决难题……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用心。

1980年,王希海的父母因脑出血成了植物人,母亲体弱多病,弟弟又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不能就业,所以全家的重担就落在了23岁的王希海的肩上。老父亲瘫痪多年不会自己吐痰,经常会被噎着。王希海就用嘴对着吸管吸出来再吐掉。这样一照顾就是26年,每天晚上隔半小时就给父亲翻一次身,每晚12点准时喂父亲吃一天中的第5顿饭。“一位瘫痪在床二十多年的植物人,浑身竟然没有一点褥疮,不但肌肉没有萎缩,还能有八十多公斤的体重……”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子王冰为王希海父亲检查完身体后,情不自禁的说:“这在医学护理史上简直是个奇迹。”王希海为了照顾父亲,先是放弃了去马来西亚工作的机会,不让母亲照顾,自己亲力亲为,为了更全心全意的照顾父亲,直至老父亲百年都未娶。

《孝经》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所以,我们要爱父母,孝父母,孝父母的吃穿用度,孝父母的身体和精神,孝父母的志向和心愿。

爱爱人: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爱,一定意义上,比爱父母子女还要重要,如果能把对方爱到像有血缘关系一样,爱就毕业了,五百级的能量通道就打通了。

要实现这份爱,就要按照古人讲的“同心同德”去建设家庭。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自留地。1665年,荷兰科学家贺金斯发现了“共振原理”:当两种有着不同周期的物质能量相遇时,振动韵律强大的物质会使较弱的一方以同样的速率振动,而形成同步共振现象。通过这个原理,我们明白要和高能量的伴侣结合,要结交高能量的朋友,对于自己也是一样,要提高自己的能量,带动这个家庭,带动朋友圈子。让如何提高自己的能量呢?答案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德行。所以对爱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付出,无条件的去爱对方。

爱孩子:如果说爱父母是回报,是回家最近的路;那么爱孩子更重要的是传承。人类想要繁衍生息,就要用心爱孩子。

如何爱孩子,郭文斌老师说:首先先帮他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系统、能量系统、生理系统。再简化,就是培养他的爱力。怎么培养?把爱表演给孩子看,把对父母的“孝”,对配偶的“爱”,对老师的“敬”,对万物的“惜”,表演给孩子看,这是万通的方法。所以以后对父母行孝的时候,对爱人关怀时、对老师表达尊敬时,对万物珍惜感恩时,让孩子参与,让孩子看见、知晓。

爱父母、爱另一半、爱孩子,由之扩展,渐渐地,就会善待一切,包括人、动物、植物、物品,一切的存在,包括时间、空间、缘分,因为爱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爱心已经养成,爱力已经具备。最终要抵达的效果,就是让自己的心保持在爱的状态,爱也就成了自己心的构成。所以说,“我爱你”的目的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完成爱,为了能跟天地保持同一个频道。

感恩博仁老师的教导,感恩志愿者们的奉献,感恩家人们的陪伴。

此致

            敬礼

                            范小芳敬上

          (期待晓涛老师明天家书的精彩呈现)

                                                        2025年2月12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