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有幸以县级优质课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市级优质课参赛的资格,这是我从教24年来的第一次讲市级优质课的机会,我非常珍惜!
一周前,我接到课题(九年级下册《溜索》和《鱼我所欲也》两课选其一)的通知后,我借来九年级下册的教材(因为我带的是七年级语文),开始备课。我选的是《溜索》,一篇笔记小说。
借来课本后,我一遍一遍地“裸”备课文,就是不看任何参考资料,一遍又一遍地研读课文。
经过几遍研读,我写下了3000多字的研读文字。当我研读到不能再研读了的时候,我再查一些资料,以来弥补自己解读上的纰漏,进而使研读更深刻,更全面,更彻底。
研读好了,就设计教学方案。
市级优质课,参赛的都是高手,要想在众多的高手中脱颖而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就必须得有个性,必须得独一无二。
奔着这样的目标,我苦思冥想,调动大脑中所有的关于课的“创新设计”的储存,一遍又一遍地设计,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经过几天的努力,我终于设计出了一套教学方案:三个板块:文意把握;美点欣赏;片段精读。
在第一个板块“文意把握”,教师的小结,我有20句从不同角度概说课文的话;在第二个板块“美点欣赏”,教师小结里,我有13点“美点赏析”的结论;在第三个板块“片段精读”,我提出了11个话题。
讲课时,当我把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教学方案递到6位评委老师的手中时,他们兴奋了!他们对我很感兴趣!尤其是市教研室主任康老师,开始“点”内容让我讲……
他们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是不是学过余映潮老师了……
这次讲课,不管结果怎样,我已经满意了。因为我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但是,有些遗憾的是,康老师点我讲课的时候,我由于紧张(因为我没想到是以这样的形式讲课),而没有讲出自己的水平,为此,我有些遗憾。所以写下了这篇,以警戒自己:
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紧张。因为,不紧张,结果会更好。
附:《溜索》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笔记小说的特点。
2.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教学创意
三个教学板块:文意把握;美点赏析;片段精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皮肉乱抖,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笔记小说《溜索》,去感受一番。
(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学铺垫
1.笔记小说
笔记小说,是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是兼具“笔记”和“小说”两种特征的一种独特文体。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括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
2.作者简介
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1984年发表处女作《棋王》,引发关注,并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3.作品简介
《溜索》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小说开头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怒江大峡谷中,怒江的“隐隐闷雷”,山鹰的飞翔,衬托出环境的奇险。山陡谷深,悬崖万丈,一根索子扯住两岸石壁,此情此景令牛马战战兢兢,而马帮汉子们却身手矫健,无所畏惧,首领更是沉着冷静,举手投足间尽显英雄本色。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好像每位读者都是这个“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4.生字新词
腮sāi坠zhuì呕ŏu跺duò探视顷qǐng刻寻思俯视拳quán打脚踢tī千钧jūn之力
咦yí咦yí喂喂
锱铢zīzhū——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盘桓huán——徘徊。
涓涓juānjuān——泪水漫流的样子。
扭绞jiăo——反复搓动。
千钧jūn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jīngjīng——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5.叠词
纷纷 慢慢 隐隐 懒懒 渐渐 涓涓 稳稳望望 缓缓 颤颤 慎慎 涩涩 黏黏的 咦咦喂喂 战战兢兢
6.比喻句
(1)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2)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
教学板块之一:文意把握
话题:请同学们从任意的角度说说《溜索》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角度提示:可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写作手法等角度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概说。
说话句式:这是一篇……
示例:这是一篇阿城写的笔记小说。
同学们认真读书,思考,广泛发言,教师相机评点。
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写马帮借助溜索过怒江大峡谷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映衬”手法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反复”手法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运用了“伏应”手法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有着精致段落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有着丰富片段描写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用同一件事(溜索过怒江大峡谷)来表现多个人物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细节生动的笔记小说,文中有语言的描写、动作的描写、心理的描写和神情意态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等。
这是一篇起笔突兀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有着大段的环境描写、大量运用叠词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先从听觉(声音)角度写怒江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怒江大峡谷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主体部分做到了详略有致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隐”去了第一人称“我”,通篇均未出现第一人称“我”,叙述者的主体精神世界被隐匿了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有着简练又精妙传神的语言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讴歌人物群像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从多个角度反复写溜索过怒江大峡谷的笔记小说。
这是一篇充满着作者对马帮人无畏精神和豪迈野性的钦佩与赞叹的文章。
这是一篇表现滇西马帮的生活、歌咏无畏与勇敢精神的笔记小说。
……
教学板块之二美点赏析
话题:就你发现的课文中的一个美点,写一点赏析文字。
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写。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话。
如,小说美在用词精妙传神。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的一个“磕”字,准确地表现了马帮与马的关系——默契,同时也表现了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学生充分活动,广泛发言。教师相机评点。
学生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1.课文美在用词精妙传神。
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
2.课文美在化静为动。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这里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
3.课文美在写出了视觉感受。
写怒江。“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亮亮”有力传达出在高处眺望怒江的视觉感受。
4.课文美在善于抓住人物的面貌特征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且用词极为准确。
写首领。“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细”“绷”二字,将马帮首领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既简约又传神。
5.课文美在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滑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6.课文美在比喻新奇,巧妙传神。
如,写马帮队伍在峡谷行走得缓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极稠的粥”,比喻新颖别致。
7.课文美在对比手法
小说详细记述了牛们过溜索时极度失态的情状:溜索前因惊恐而坐在地上死活不走,流泪发抖,被绑上绳索硬挂到溜索上之后吓得屁滚尿流,“皮肉疯了一样抖”。小说也详细写了“我”溜索时的窘态:“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那海慢慢一旋,无波无浪,却深得令人眼呆,又透远得欲呕”。胆战心惊之态尽显。这些都与挥洒自如、举重若轻的汉子们写出了鲜明的对比。
8.课文美在烘托手法
小说用大量的笔墨写怒江,写牛,是为了凸显怒江大峡谷的险峻和溜索的惊险,烘托人物的无所畏惧。小说三次写“鹰”,虚实相生,意在烘托汉子们的无畏与勇敢。写环境,是为了写人。
9.课文美在精致的细节描写
“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翅膀尖”,一个目光锁定的“小”位置;“几根”,点明数量少,这些都体现了细节描写的精致。
10.课文美在伏应手法
首段首句“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是一处伏笔,第三段里“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与之相照应。……
11.课文美在反复手法
第一,小说反复写怒江的声音(雷声):小说第1段写到“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第3段写到“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雷声”,第4段写到“依然是闷闷的雷”,末段再写到“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第二,小说反复写“大鹰”:小说第2段写到“那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11段又写到“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23段再写到“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末段再写到“寻不着那鹰”。
12.课文美在多角反复
小说的中心事件:过溜索。小说先详写“精瘦汉子”过溜索,再略写“三条汉子”过溜索,接下来又详写“一头牛”过溜索的情景,再略写“这边的牛们”过溜索的情景,再接着详写“我”过溜索的情景,最后写“首领”过溜索的情景。一事六写,多角反复,对比自在其中,马帮人的勇敢、沉着和冷静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了。
13.课文美在谐趣横生
小说第15段:“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飞起多高,又纷纷扬扬,星散坠下峡去”;第22段“首领与两个汉子走到绝壁前,扯下裤腰,弯弯地撒出一道尿,落下不到几尺,就被风吹得散开,顺峡向东南飘走。万丈下的怒江,倒像是一股尿水,细细流着”这样的语言有点冷漠,没有美感,不是抒情的,而是有着幽默的意蕴,传达的是另一种趣味——谐趣,没有抒情意味,显得很幽默。这样的文风与滇西马帮汉子的粗犷、野性是和谐统一的。
……
教师形成小结。
教学板块之三片段精读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反复细读课文第10至20自然段,选取以下两到三个话题对文段进行品析、欣赏。
(1)诗意地概括文段内容。
(2)从“详略”的角度看马帮过溜索的情景。
(3)想一想牛儿们所商量的话。
(4)论一论“那只鹰”在文中的作用。
(5)画出描写“溜索”的语句,说一说“溜索”在文中的作用。
(6)品一品文段中“尿”的比喻。
(7)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说一说课文中的马帮汉子。
(8)嗅一嗅文中的小说味道。
学生认真阅读片段,思考,讨论,广泛交流,教师顺势评点。
教师讲析:
1.“溜索”在文中的表达作用:(1)是小说所写的中心事件;(2)是人物的活动场景;(3)是小说的情节核心,有一种串联作用,这种贯穿作用主要是提供错位心理的共同凝聚焦点,检验着不同人物的情感差距。
2.马帮人:矫健勇敢,灵活敏捷,挥洒自如,举重若轻,从容镇定,气定神闲,无畏精神,豪迈野性。
结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活动:文意把握;美点赏析;片段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