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之家有余庆
【原文】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事和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解读】
孔子母亲的父母把她嫁给孔子的父亲时,看的不是孔子父亲的贫穷富贵或者是知识文化水平等,而是考察了孔子的先祖祖祖辈辈所做的积德行善的事,才做的这个决定。直到已经提倡自由恋爱的今天,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名声,都是人们是否选择其作为婚姻配偶的重要标准。
杨荣家的福报
【原文】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解读】
人的善恶行为,会在后世子孙身上得到报应。就是说,先人如果行善积德的话,那后世就一定会得到福气。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能够取得这么高的成就,是与祖宗积德行善的行为分不开的,自己多多积德行善,后人也是能够跟着享受到福气的。
为囚犯下跪求情
【原文】
鄞人杨自惩,处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解读】
杨自惩看到罪犯,他更多的是同情,是可怜,是慈悲,他觉得如果这个罪犯能够接受圣人教诲,肯定不至于沦落到成为罪犯的地步。他心中是慈悲的,更多的是对天下国家的感叹,表现出来的是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杨自惩恻隐之心福荫后代
【原文】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儿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命臣话。今楚亭、德政治,亦其裔也。
【解读】
比别人比爱自己更深!一个人为善,关键看他的存心,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持善念而不懈怠,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真是难能可贵!
谢都事好生之德福后辈
【原文】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
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解读】
特别是一个人大权在握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应该小心的时候。古代人讲究因果报应,天理循环,谢都事积德行善攒功德,谢家后代兴旺发达。
感悟反思:
开始看《了凡四训》的第三部分:积善之方。引用的是《易经》里第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部作为遵循天道之道,道就是天和地之间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规律,说我者昌,逆我者亡。稻盛和夫也是以这句话开拓了自己的庞大事业。所以这个世界的规律就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连近代科学研究出来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都是因果法则,所以,知道天地之道,遵循就对了。
昨天去西湖逛了钱王祠,看了好几遍钱氏家训。一个昌盛的家族都有家训,《了凡四训》本身就是家训,还有曾国藩的家训,钱氏家训,钱家世世代代出了很多名人,包括近代我们所熟知的钱学森、钱三强、钱仲书……各个行业的精英领袖。在钱王祠里,真正能感受到一个家族的百年昌盛。前几天还在写晨会分享的时候,就想到,我们普通家族,过了三代,基本遗忘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太奶奶太爷爷是谁,现在社会又不像古代人丁兴旺,一家生个7,8十来个孩子,现在也就一两个孩子,人丁更少了,怎么继承香火,就是需要一个家族的兴盛,厚德载物。也渐渐的明白了生孩子的意义,以前我就觉得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后来格局高了一点,觉得是在为世界培养孩子,而为世界培养孩子,就是让家族子孙后代昌盛。践行的不过就是这八个字“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钱氏家训里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在个人部分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其实就是《了凡四训》里差不多的精髓。为家庭部分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祖宗虽远传神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还有“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lian 第二声),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以及最重要的最后两句“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昨天刚好也和老公赌气,自己一声不吭出去逛逛。想到家训里,一个女人真的很重要,虽然女人在传统意义里并不是传家的,因为嫁出去了,根就在夫家了,但是在传家里是扮演重要角色的,首先孩子是女人生出来的,另外孩子的教育在最重要的6岁以前都是母亲为主导的,所以女人才是传家的主心骨,要做个淑女,贤妻良母,贤良淑德,方可以传家。当然这个理论放在现在可能觉得特别迂腐,老古董,但是仍然不过时,尤其是成家以后,更是要注重自己的品行和言行举止,夫妻和睦,孩子才能有榜样。西方的教育里也是“夫妻关于大于亲子关系”,意思也是作为夫妻的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才能好,有句话就是“教育孩子无它,唯有爱榜样”。动不动生气,和老公吵架,本身就是不贤惠,不持家。总之觉得去读读家训,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当然自己家至今没有家训,希望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在最后的时间里,也能谱写出一篇家训,教育子子孙孙后代,兴旺家族,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总要留点东西,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那就从修身齐家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