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欢用固有的道德观来评判,一件事情的对错。
其实,我们看见的,听到的未必是真实的。
儿子小时候,胖乎乎的脸蛋很招人喜爱。从三岁起,他有一个爱好,喜欢摸阿姨脸蛋。
他看到哪个漂亮阿姨,脸颊光滑美好,就会凑过去。人家看他可爱,就会摸摸他的小脸。他也会很自然地摸阿姨的脸。有时,他和阿姨混熟了,就会坐着人家的腿上,当然是为了摸脸。
一开始,我没有在意,可是慢慢地他长大了,六七岁,再去摸阿姨的脸就不好了。
每次,他这样做,我都会很尴尬。我很多次和他沟通,不要随便摸阿姨的脸。他也点头,可是依然照旧。
我为了这件事情很是头疼,都说三岁看大,他这样会不会……
虽然,我不理解他的行为,但是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责骂过他。
后来,他二年级了,渐渐就不摸阿姨的脸了。
我打趣他,为什么不摸阿姨脸了。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总觉得妈妈的脸如果也那样光滑就好了。
这时的我,恍然大悟。儿子三岁时,我买了新房子,借了10万元,每天睁开眼睛就是想着怎样还钱,还有自己的工作要从零做起。
由于压力,我满脸全是痘痘,最严重时,洗脸都疼。学生们给我起个外号“石榴老师”。
儿子潜意识希望妈妈也能变得漂亮些,如那些阿姨一样,但是,那时他太小,自己也说不清楚。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给他贴标签。
场景一
一次上作文课,一个孩子拿着塑料凳子对着窗外的阳光,折射出刺眼的光。他把这束光对着我,而且乐此不疲。
我看着他,说心理话,自己并不生他的气,反而觉得他很聪明。
我看了他一会,他笑了然后说:“老师你怎么不生气呢?”我一边摸摸他的头,一边把窗帘拉上。
我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么玩的,我很佩服。你如果下课玩,我更佩服了。”
他挠挠头,然后安静地写作文了。
场景二
一个5岁的小男孩,看见爷爷在窗下看报纸。他拿起奶奶浇花的喷壶,不假思索地浇到爷爷的头上。
爷爷被浇个透心凉。
他妈妈气得扬起手要打他的屁股。这时,孩子一边哭,一边说:“我想给爷爷的头浇水,让他长出头发。”
场景三
朋友带着孩子来我家做客。他10岁的儿子,时不时地摇脖子,动作很不雅。
朋友忍不住训斥。可是,训斥无效,孩子依然晃脖子。
我和孩子沟通,孩子说,对自己的妈妈又爱有恨。因为妈妈最近时常发脾气。孩子想顶嘴,想反抗,可是,他不忍心让妈妈生气。
我知道了,孩子没有发出去的火憋在了脖子那。
后来,朋友不再发火,自然孩子也不晃脖子了。
让我们放下,是非对错的观念,蹲下身来,和孩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