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是母亲节,关于母亲的文章铺天盖地。然而,在看到007写作社群发起的母亲节主题写作:“从妈妈的名字开始,聊聊母亲的前半生”后,我还是受到触动,决定再次写写我的老母亲(去年007母亲节征文,我已经写过一次了)。
我的母亲小名jin(第四声)妞。
小时候我跟母亲去姥姥家走亲戚,姥爷家的亲戚都叫她小名。
到底是哪个jin字,她也不知道,我姥爷也不识字,我母亲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当时也没想到怎么写小名,所以,只保留了读音,我猜应该是“进”或者“晋”吧?
反正没人深究,况且我姥姥家的亲戚,只有和长辈或者我母亲同辈的人才这么叫她,而这些人越来越少了。
距离最近一次听到有人叫我母亲的小名,算算时间,也四五年了。
那时我唯一的舅舅还健在,我姑娘开着车,带着我和母亲去看我舅舅,凑巧我二姨也去了,兄妹三人各种忆苦思甜,聊天中,再次听到我舅舅提到我母亲的小名。
我父亲这边的亲戚知道我母亲小名的人不多。
书归正传,我母亲芳名师秀凤。
她老厉害了,究竟厉害在哪儿?且听我慢慢道来。(文章有些长哈,请您耐着性子读下去。)
一、无“师”自通的本领
师姓并不多见,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69位。现代版百家姓排名第254位。
很荣幸,我母亲姓师。
冥冥之中,因为“师”姓,我母亲竟比常人多了许多无师自通的本领。
① 自学裁剪缝纫
我母亲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帮姥姥做针线活。
我姥姥因为陪嫁的钱被姥爷的亲弟弟骗走不还,气疯了,家务活基本落在我母亲身上(我母亲是长女)。
给一大家子做饭还不算,还要负责给家里人做衣服鞋子,缝缝补补的。
我姥姥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也没法教我母亲,我母亲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平时的观察,愣是学会了缝纫。
更绝的是,她还学会了裁剪,只要看一眼来人的身高胖瘦,就能算出做一件衣服需要多少布料,然后把布料叠成双层(有时候是四层),用尺子和划粉(一种在布料上划线用的扁平的方形或圆形的粉饼,通常是白色或杏色,蓝色)画出线条,再沿着线条裁开,前身,后身,领子,袖子,贴条,掩襟等,分类叠起来,抽空再缝纫成一件完整的衣服。
身材适中的人,她就不用量,因为这些数据她都烂熟于心了。
②自学使用、修理缝纫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缝纫机绝对是紧俏商品。
我妈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有缝纫机,就求我爸买了一台(多亏了我爸属于供销系统,有门路弄到紧俏商品)。
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的母亲也看不懂说明书,硬生生一点一点自己摸索,把缝纫机组装好了,很快就学会了使用缝纫机做衣服,还对外承接了业务,裁剪缝纫一条龙服务,藉此补贴家用。
缝纫机也有罢工的时候,母亲就琢磨着自己修理。
通常她听声音就知道缝纫机哪里出了问题。比如螺丝松了,缝纫带太紧了,卡线了,没底线了等等。
③ 自学设计鞋样
母亲那个年代的女人们,几乎都会纳鞋垫,做鞋子:男人穿的千层底,小孩子穿的老虎头鞋,小脚老太太穿的绣花鞋,还有带底子的长筒袜。
我母亲的高明之处在于她会设计鞋样(包括鞋底,鞋帮)。她用牛皮纸把鞋底和鞋帮画出来,裁剪好,按尺码分类,用的时候拿出来打样,省去不少时间。
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只要做鞋子,就来我家借鞋样子,我母亲来者不拒,一视同仁,还再三嘱托:“就照着鞋样画,做鞋子的时候顶多往里折一分。”
怕人家听不明白,她还用人家小拇指指甲盖比了比。
④自学放血疗法
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放血疗法。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这个名词的。
我曾亲眼目睹了母亲给邻居大娘放血治疗肚子疼的全过程:
邻居大娘听说我母亲会放血治病,就捂着肚子呻吟着来我家。
我母亲先查看她的舌苔,又白又厚,又查看她的舌根静脉,血管都是黑色的。
我母亲找来一根缝被子用的长针(看着就吓人),准备好两个小碗,一个碗里倒一点白酒,一个碗里倒上刚烧开的滚水,先用开水把针消毒,再在白酒里蘸一下。
我母亲让大娘翘起舌头,拿一根筷子或者其它替代物(比如一段茅草杆)抵着舌头中部,不让舌头落下来,用消过毒的长针扎舌根两条静脉血管,直到流出黑血才住手。
大娘弯腰张嘴让血流出来,直到不流为止,最后漱口。放血后十几分钟大娘的病就好了。
我也不知道母亲怎么学会这一招的。隐隐约约记得她给我说过,是她听人说放舌根血可以治病,曾经壮着胆子给村里一个人试过,效果不错,后来就传开了,村里人但凡有个头疼肚子疼的,不想花钱看病,就找我母亲扎一针。效果出奇地好。
后来,母亲年龄大了,就不再给人放血治病,再说了,我们也怕出事,万一不收钱反惹一身骚,不值得。
后来我上网查资料,医院还真有放血疗法,我母亲也算半个赤脚医生啦!
⑤给鸡洗胃
我家老院南墙外就是生长产队的菜园子。
看园子的大爷怕鸟兽祸祸菜园,没法给队里交差,就用玉米粒拌上农药撒在地头。
有乌鸦和喜鹊贪吃就被毒死了。
有一天中午,我家鸡舍没关好,几只刚长成的鸡仔不知天高地厚就飞过院墙到了菜园子,看见地上有玉米,以为是喂它的(我家平时也喂鸡吃玉米粒),就不客气啦。
一会儿就倒下了。
幸亏看园子的大爷发现及时,就赶紧叫我母亲,我母亲接过鸡仔,二话不说,拿起剪刀就把鸡仔的嗉囊剪开,挤出食物,用清水洗净,再用线缝上。速度之快,让我瞠目。
也就十几分钟,几只鸡仔就被做了一遍手术,然后又活蹦乱跳了。从那以后,鸡仔们再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那一刻,我母亲妥妥地变身兽医,让我佩服不已。
二、秀外慧中俭持家
母亲名如其人,年轻时清秀无比,聪慧过人,大美女一枚。
母亲从不夸耀自己的容貌,把她的聪慧用在了勤俭持家上。
母亲给我们做的衣服,很时尚,甚至引领潮流。让我们兄妹五人,身在农村却有着城里人的洋气。
母亲给我们做的饭菜,总是换着花样,同样的粗茶淡饭,却让我们吃出了与众不同的味道。
母亲用她的巧手,把大孩子穿的衣服修修改改,焕然一新,小孩子接着穿,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母亲用她的聪慧,让我们感到很富足。
前文说过,我母亲自学使用缝纫机后,开始对外承接业务,挣钱补贴家用。
在我的印象中,半夜三更母亲还在做鞋子或者做衣服。
早上睁开眼,母亲已经把一大家子的早饭做好了。
母亲的生活经验极其丰富。
在教我们擀面条时她常说一句话:“薄擀细切,多待俩客。”
意思是面条擀得薄薄的,切得细细的,可以多招待两个客人。
在那个年代,家里来客人,手擀捞面条是最常见的招待方式。
我刚开始不理解,后来用同样的两团面剂,一个擀成厚一点的,切成宽宽的,一个擀成薄薄的,切成细细的,果然后者下出来的面多出一碗。不服不行啊!
我母亲之所以很能干,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得益于她科学安排时间的能力。
比如,每天上午出工前,她会在大煤炉上坐上一大锅水,利用煤炉的余热把水加热。等中午收工时水已经有四五十度了。
母亲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煤炉捅开,让火旺旺的,然后开始和面,让面醒上。紧接着开始洗菜,炒菜。接着擀面条,面条擀好了,水也开了,下面条,督促一家人吃午饭。
趁我姐姐们洗碗的空档,母亲赶紧洗衣服或者裁剪衣服。生产队上工的钟声响起时,母亲已经把家务活收拾完毕,甚至做好了一两件衣服,当然,做晚饭的红薯通常已经切好了。
我上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是介绍华罗庚的统筹方法的,当时就想到了母亲,无疑母亲学到了统筹方法的精髓。虽然她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实践能力强啊!她的悟性非一般女子能比。
母亲用她的聪明智慧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三、凤毛麟角女中杰
母亲生不逢时,年少时遭遇国难,日本铁蹄肆意践踏中原腹地。顷之,又逢内乱,饱受战争离乱之苦。
这也让母亲具有临危不乱坚韧不拔的性格,行事作风颇有男子汉气概,柔中带刚,又不失女性温柔。
在待人接物,教育子女上,母亲很有一套方法。
①恪守中庸之道
《三字经》曰:“中不偏,庸不易”。恪守中庸之道,是需要智慧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母亲还是妇女队长。
那个年代经常开批斗会,在基层批斗会都走了样,甚至集体暴力被批斗者,最典型的集体暴力是“箩人”:把被批斗者围在人群中间,外围的人往里使劲,里边的人身不由己去推搡他,领导就在旁边看着,你若不动手推搡,就被视为同伙,也要接受批斗,于是圈子越围越小,被批斗者也分不清到底是谁动手的,稀里糊涂就被人群推来推去,甚至遭受踩踏。
母亲看到这种情况很是痛心,于是就借口说孩子小,我爷爷奶奶反对她抛头露面,果断辞去了妇女队长职务,做个心安理得的老百姓。
②扶危济困
我母亲菩萨心肠,见不得别人受苦受难。
亲戚邻居谁有困难,母亲总是乐意帮忙。
我二姑家孩子多,二姑常年生病卧床不起,姑父在煤矿当工人的那点工资根本养不活一家老小,加上他们那个地方是沙土地,粮食产量很低,所以,闹饥荒是常有的事。
每年我二姑家都要来娘家借粮,我母亲再难也给他们准备一些粮食。他家孩子结婚,也来借钱。
至于看见要饭的,我母亲总是比别人多给点,穷人帮穷人。
我二姨家的表姐表哥来县城上高中,没钱了都是找我母亲要,我母亲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去疼爱。他们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
③教育子女早当家
我母亲对我们的学习很重视,只要你愿意学,她都鼎力支持。母亲多方打听托关系找人,给大姐找复读的机会,给我转到重点中学。
母亲对我们兄妹几个的教育还体现在生活技能上。
母亲常说:“不管你干啥,总是要吃饭,自己学会做饭比啥都强。”
所以,我和姐姐们还在上小学时就学会了和面,擀面条,蒸馒头,拍饼子,至于熬汤,五六岁就会了。
我姐姐还会纺棉花,上机织布,我始终没学会纺棉花,只会打线圈,偷偷上机织布,把经线弄断了吓得就跑,现在想起来还想笑。
母亲还教我们蹬缝纫机,换针头,换底线,打线圈,自己学着把开线的衣服缝补好。
我姐,我和我弟都会使用缝纫机做衣服。
我大侄子出生那一年,我才上初二。
我母亲手把手教我给大侄子做棉袄和带脚的棉裤。
我考上中师后的暑假,我母亲教我拆洗被子,缝被子。
从十五岁开始,我就真正独立了。这得益于母亲平时的教导:学会武艺不压身。
写在最后
今年的母亲节,我专门回老家陪伴母亲两天半。
母亲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
母亲更老了,耳朵更聋了,饭量更小了,腿更弯了,出行全靠轮椅代步,从卧室到客厅也离不开轮椅。
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母亲记忆力严重衰退。同一个问题,不出十分钟会问三遍。刚放下碗就说还没吃饭呢。
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经常一个人发呆,还自言自语:“我咋恁笨呢?啥也不会了。”
或许母亲会常常回忆起年轻的时光吧?那时的她无所不能,风风火火。
谁还没有老的时候?
在陪伴父母的两天里,赶上艳阳天,我和二姐把父母的卧室彻底清扫了一遍,所有的床单被褥换洗了一遍,让他们舒舒服服地生活。
最后把佛堂也打扫一遍,请了三柱香,只有一个念头,跪求佛菩萨保佑我父母健康长寿,给儿女多留一些行孝的机会。
我是天之涯,写作433天。
写作是人人都需要的底层能力。
如果你想开始写作又担心坚持不下去,不如勇敢加入007全民写作社群一起写起来,一起写下去。
扫码加入007,还能优惠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