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周五,晴,25至34度
今日得以放松,读了一天《礼记》,将《檀弓》读完。
大姐一家上衢州给她婆婆上“三七”,晚宿母亲家,去母亲家用晚餐,餐民后散步江滨。
归来写日记,发现包落母亲家,连同包中的《礼记》,书是抄不成了。凭记忆摘上几句吧。读到几句熟悉的名言,比如节哀顺变,其意思是说,亲人死了,要节制哀伤,顺着情绪的起伏而变化。《礼记》里多次提到不能因为悲痛亲人而损伤身体,让身体因伤痛而毁伤是不孝。还有“不受嗟来之食”,说某国灾荒,一贵族在大街上做饭救济难民,见一人捂着眼,摇摇晃晃地向他走来。他一手端着饭,一手端着汤,对他说:喂,快来吃饭。那人愤怒地说,我就是不受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这贵族马上向他道歉。这人仍不受食,活活饿死。曾子说,嗟来之食不吃,谢罪后就应接受。“美轮美奂”的成语也是出自《礼记》。“轮”是指房屋高大的意思。我以前一直写作“美仑美奂”,昨晚还在讲座中提到,《论语》的“论”字通“仑”,美仑美奂的仑,一处硬伤。
还有《礼记》中发现孔子、伯鲤、子思的妻子,都有被出和改嫁的经历。伯鲤的母亲死了一年,还在哭,孔子说,过了。伯鲤就不哭了。因为父亲还在,母亲的丧期是一年。此时,孔子已与妻子离婚,孔妻离婚后终身未改嫁。但子思出妻后,其妻改嫁他人,去世后,子思的儿子想为母亲守丧,子思不许,称已不是他的母亲,孔门不为出妻守丧是自子思开始的。伯鲤死后,其妻也就是子思的母亲改嫁到卫国,死后,子思到孔庙去哭,别人对他说,索氏母亲死了,你到孔氏家庙哭什么?子思就只好跑到自家内院哭。
还在《礼记》中读到陈亢、有若等人的故事,《论语》里人物单薄的形象,瞬时丰满起来。凡可以用作解读《论语》章句的资料,我都在《论语》和《礼记》对应章节中做了互注。古书粗翻一遍,印象并不深刻,可能边读边忘,需反复读,反复用,才能深刻于脑海。我常想,像钱钟书的脑袋,是否真能做到过目不忘。还是他有更好的学习方法。我知道先生的读书笔记做得极详细,我虽读书时也常做摘录,但抄写一遍好像只为了增强记忆,事后很少翻阅。也许摘录做了还得再度系统整理,但若如此读书,那速度可真就如蜗牛爬了。一年也读了不几册书。我想钱先生读书过目不忘,还是因为他童子功积下的才学,已对四书五经滚瓜烂熟,青年时留洋,又对一些国外经典熟之又熟,那时的书本来比现在少多了,对原典熟透,一本书中有半数文字都是过目成诵的,其余泛泛阅过,便能轻松记住。而我们现在读书,少时无童子功,壮年时所接触的都是生疏的知识,所以过目即忘。说到底,学问得先有扎实的根基,然后才能长出茂盛的枝叶,而今人做学问,像插花,无根之物,不能自我生发,徒只鲜艳的颜色,三日便枯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