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不喜(yunhubuxi0515)
做事情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是很多职场人士的通病,当然我也不例外。
昨天临下班的时候,有一位做业务的同事让我帮忙看一篇展会招展的宣传推文。我大致看了1分钟,发现他的逻辑结构混乱,思路不够清晰。
我问他:“你写推文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他回答说:“介绍当前的展会情形,展会的时间,我们的组团情况,去年展会的概况,最后说明我们的补贴信息。”
看到他的回复,我再次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并告诉他问题所在——没有找到销售的重点,即企业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展会,为什么要通过你(单位)来参加这个展会。
为了帮助他在以后写宣传推文的时候能有一个更清晰的写作思路,我和他分享了最近学习到的一个思考工具——黄金思维圈。
什么是黄金思维圈?
黄金思维圈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强大的思考工具,是个人快速成长的秘密武器。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知识来源:成甲《好好学习》)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what层面,小部分人能够从how的层面去寻找解决方案。而深入why的层面思考问题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深入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要学习黄金思维圈?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抓本质的能力是何其重要。然而,为什么像我一样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养成从why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
因为从what出发是最简单、最符合大脑直觉反应的思考模式。这是由人的本能脑和情绪脑避难趋易、急于求成的天性所决定的。而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大部分决策都是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从what层面到why层面,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当我们深入去思考why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很显而易见的问题,答案可能变得和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招展宣传推文这件事,我提示同事不妨这样思考:“为什么要写宣传推文?宣传推文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企业为什么要去参加这个展会?参加这个展会将为他们带来怎样的收益?我们的组展优势在哪里?企业选择通过我们来参展可以获得哪些好处?”
听我这么一叨叨,同事很快就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做了。虽然我不懂销售,但是他对业务很熟悉啊。我认为,如果能把这些问题彻底讲清楚,一篇宣传推文的吸引力也就出来了。
学习黄金思维圈有什么好处?
黄金思维圈听起来很简单,不过就是一个深入思考why的思维习惯。但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老板开会都有一个习惯——喜欢问为什么。
比如,我们领导开会就老喜欢问:“你们为什么要来深圳?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一年半载以后开会,还是差不多的问题:“不要忘了你们为什么要来深圳?不要忘了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
之前,我觉得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耳朵都听得起茧了,心里也会神烦:“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啊!”
现在我开始意识到了问题所在——我简单把赚钱看成孤立的what,而忽略掉背后的系统和why。
可以选择赚钱的城市有那么多,而我选择了深圳;可以选择的工作也不少,而我选择了这个单位。我为什么选择了深圳就没有离开,在这个单位干了五年还没有跳槽呢?
这样的选择背后,有支撑我这么干的根本原因——走出大山,成为父母的骄傲;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精进技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对社会有所贡献。它就存活于我的潜意识当中,是我的动力之源,只是我每天忙着写稿、写稿、写稿,经常把它忽略掉了。
回到正题——老板为什么都喜欢问这一类看似与工作完全无关的问题?我想是因为通过启发员工从why出发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拨开迷雾、直指重点,很好地激发主观能动性。
事实上,最早将why——how——what的思考方式总结成黄金思维圈的人,是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他是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到黄金思维圈的,那个演讲的名字叫“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
思维是认知的根源。显然黄金思维圈的方法应用领域早已远超激励人的范畴。我认为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教会我们思考本质,提高认知和行动改变的速度。
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被表象迷惑,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看透问题的本质,我们就应该培养问“为什么”的习惯。
怎样才能快速看到问题本质?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通过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你开始获得普世的智慧,有更深刻的洞察力。这样的方法可以用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里。
关于这一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前几天和丁导聊天的经历。(详情👉你为什么喜欢拖拉、不去跨越?)
我之所以喜欢拖拉、不跨越,从what层面看是一种沟通障碍,从how层面看是沟通技能太差,从why层面看是做事之前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做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所以,当我思考问题停留在how层面,而丁导站在why层面深入思考的时候,她很快就能发现我的问题起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可见,黄金思维圈确实是极好的思维工具。那么,怎样把黄金思维圈应用到工作生活中?
其实,做法非常简单——养成做任何事情之前先问自己“why”的习惯——每一件事不管大小,都要思考其意义,所要达到的效果,以终为始地去开展工作。
培养解决问题时先询问why的习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