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练习”需要好导师、有目标、有反馈……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能力只是“足够好”,一直在追求“非常好”,那就放弃一切错误方法,从今天开始“刻意练习”,因为这是最强大的,也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法。
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技巧;这种技巧,你我都可以掌握。——姬十三(分答&在行、果壳网创始人)
比1万小时理论更合理!想要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你都需要刻意练习!——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办人)
古人倡导“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就是要求去实践,学以致用。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中有目的的学习,在工作和生活中去刻意地练习与实践。
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我认为需要好的方法,坚持刻意练习,保证足够的强度,加上有效的教练为学习提供反馈。这本《刻意练习》为你提供了有效的指南。
我发现身边的高人,他们有两项高于常人的本领:一是洞察问题的本领,二是解决问题的本领。对于大多数人,很努力,却得不到希望的结果;很多事,有态度,却茫然于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
找到学习共同体: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不是在书本中,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如程序员在类似于GitHub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
隐性知识显性化: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一般也被称为策略知识。
模仿榜样: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
培养多样性:在多种情境中实践,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例如,裁缝出师并不是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
1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个周期。
耐心地、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有目的的练习VS天真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几个特征,使得它与我们所说的“天真的练习”区分开来。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这里有一条注意事项:尽管我们总能继续前进和不断进步,但要想做到,并不见得总是轻而易举。保持专注并继续努力,是很难做到的,而且通常没有趣味。因此,动机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浮现出来:为什么有些人愿意进行这种练习呢?是什么使他们继续下去呢?我们将在本书中一次又一次地回顾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总结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哦,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对想要提高自己的每个人来讲,这些是让你有一个卓越开端的秘诀——但依然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