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新闻报道中听到留守儿童这个名词,我认为他们就是指那些偏远山区里父母远在外省打工的孩子,在沿海发达省份是不存在的,入职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天真。我所教的五年级有36个孩子,一开始,我想要使用“一起作业”这个软件,让他们晚上可以做一些语文练习,还可以锻炼阅读与表达能力,在我注册好班级以后,悲伤地发现,全班只有不到是个孩子可以接触到父母的智能手机,剩下的人父母居然都不在身边,虽然最近的只是在15公里以外的县城打工,但也不是天天能见面。而接下来一个月的学习相处中,我更悲伤地发现,在晚上能见到父母的孩子里,只有两三个父母可以在晚上陪伴学习玩耍,其他的都是干一天活很晚回家,交流极少。严格来说,他们不算留守儿童,却与留守儿童无异。
在教师培训课程中,有关留守儿童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学习了以后我才知道,了解这一现象、研究这一现象是多么的重要。教育育人更要育心,想要真正教育好孩子,那么就必须要好好研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对,我认为留守儿童是一种现象,而不是问题,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留守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家庭以及工作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亲人分离现象,而这种现象往往会造成留守的孩子在学习、性格等方面出现问题,所以很多人认为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留守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产生问题的根源也不是留守,而是不沟通不交流不关心。所以我认为,留守儿童是一种现象而不是问题。
细看留守儿童现象,大多数时候都会产生问题,比如学习上,留守的孩子没有父母辅助或者督促,学习成绩往往都不太好;生活上,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约束引导,往往会变得自闭或者叛逆难以管教,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心理上,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心照顾,往往会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他人等等,这些都是极大的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教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是留守,看看视频中那个开朗自信有领导力的小姑娘,在父母远在北京打工常年不见的情况下,她依然活的象阳光一样灿烂,甚至温暖感染着身边的人。
那么仔细分析一下,留守儿童产生的差异主要在于,父母有没有不间断的关心与沟通交流。视频中的小姑娘一开始跟大多数的留守孩子一样,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孩子的母亲意识到了问题,并且做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坚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跟孩子谈心,关心孩子的点点滴滴,在孩子生病时放下工作赶回家,一点一滴走进了孩子的心里。而视频中另一个女孩子,因为说了一句“老子”,遭到父亲的暴打,孩子倔强地不认错,父母蛮横地继续殴打。然而这只是一句孩子在外面学会的脏话或者口头语罢了,因为我们的不关心,孩子才会在社会上学会这些,我们没有深究原因,就一味指责孩子不懂事、目无尊长,只会让孩子更加叛逆,因为我们真的没有体谅她们的“委屈”。
再看我们身边,因为父母子女间的不沟通不交流,产生了很多父母在身边却依然产生诸多问题的“留守儿童”。家长总是说,我们挣钱就是为了孩子,我们起早贪黑哪有时间跟孩子交流,我们也不懂她们的东西,我们小的时候没那多毛病,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事实就是,等家长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叛逆的管不了的时候,当孩子在社会上犯错的时候,他们会很惊异的说“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成长,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啊!扪心自问,现在的通信手段这么发达且多样化,我们真的忙到连打个电话、聊个视频的时间都没有吗?孩子是最纯真的,她会用心感受爱。可能一开始聊天并不顺利,但每天检查陪孩子说说心里话,很快就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所以谈不下去孩子不接受都是借口,根本原因是我们没耐心不能坚持。
我们作为老师又该怎样对待留守儿童呢?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比家长思考更多,有更多耐心。对与那些父母有条件联系但疏于交流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更要时时主动与家长联系,引导督促他们养成与孩子交流沟通的习惯。对于那些实在没法与爸爸妈妈联系的孩子,我们要自己去做沟通,坚持与他们谈心,不能因为短期没有成效就放弃了努力,虽然我们不能代替家长在家对孩子的关心与帮助,我们也不太可能全面提高她们的成绩,但至少要保证做他们的知心人,关注她们的生活问题,更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身体的留守不可怕,心灵的留守才会产生大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齐心合作,真正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一旦心灵留守了,再多的物质都弥补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