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我们究竟该做什么?

齐帆齐微课


今天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深切缅怀“5.12”特大地震遇难同胞。

本人曾经做过几年防震减灾工作,根据掌握的地震知识,对防震减灾做一次科普宣传。


2018年10月4日于北川老县城

01  地震灾害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地球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02  汶川地震基本情况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处。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多个亚洲国家,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

截至2009年5月25日,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5.12汶川地震范围(网络图片)

绵竹地震博物馆及永远定格在2点28分的钟楼
2018年10月4日拍于四川绵竹汉旺镇

03  地震预报

汶川地震发生后,地震工作者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指责和埋怨,理由就是他们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

其实,他们很委屈。

地震预报,一直就是世界性难题。现在的地震预报,只是在地球板块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波监测数据和历史地震资料的统计分析,进行趋势预报,预报结果就是在某段时间,在某个区域,可能发生地震。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就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不能在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大小三要素上预报准确。

然而,地震预报又必须是时间、地点、震级大小三要素都准确才有意义,任何一项不准确都没有作用,甚至会引起混乱。

2008年4月29日,本人参加了重庆市地震局当年的防震减灾工作会。会上,传达了国家地震局对当年的震情分析预判结果,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年我国西部发生大震的可能性很大”。

我相信大多数人听了这句话都不会在意。因为时间不准确,是今年,时间跨度大;地点不准确,是我国西部,空间跨度大;震级大小不定,大震,究竟是7级、8级还是9级?可就在13天后的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


04  地震信息的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地震预报的发布有明确规定:

第二十九条 国家对地震预报意见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范围内的地震长期和中期预报意见,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意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除发表本人或者本单位对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的研究成果及进行相关学术交流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

总之一句话,地震信息由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发布。未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发布的地震信息都是谣言。


05  防震减灾,我们该做什么

国外在防震减灾工作上,许多国家都不把重点放在预报上,而是在预防上,如日本、智利等国。

对于防震减灾,我们的重点也应该做好设防,而非预测。

一是严格地震设防,提高抗震水平。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中严格执行抗震设防的技术规范,提高建、构筑物抗震设防能力,真正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日本、智利等国位于地震带上,经常发生地震,建筑地震设防做得很好,大震时伤亡人数较少。汶川地震造成较大伤亡,主要原因就是建筑设防不到位,尤其是农村的干打垒房子,受到轻微震动就会垮塌。

地震设防到位,哪怕地震时建构筑物歪斜,墙体开裂,只要不倒塌,受灾群众就可以及时疏散撤离,就可避免大量的人员伤亡。

 二是加强防震宣传,增强防震意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告知群众在地震时不信谣传谣,关闭电源、燃气等,迅速在承重墙墙根、墙角蹲下躲避,逃生时不乘坐电梯,不跳楼等,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有序疏散,不要擅自行动。

三是重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灾后救援能力。做好地震应急预案和预案演练,搞好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确保在震后72小时黄金时间内救出更多被埋、被困群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