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惊险的“七国之乱”
主讲:姜鹏
“七国之乱”是爆发在汉景帝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谓七国,是以南方的吴国为首,有七个诸侯国联合反抗中央政府。策划、主持这起大叛乱的吴王刘濞。这次事件的起因,我们上一讲已经提到过了,刘濞的儿子被汉景帝打死,双方积攒了很多矛盾。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对刘濞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安抚。汉文帝去世之后,汉景帝继位,一反汉文帝的做法,结果惹出一场大麻烦。
景帝时代出了个人物叫晁错,很聪明很有才干,颇得汉景帝信任。晁错鉴于当时诸侯王势力太强的局面,建议汉景帝削藩。按照晁错的分析,刘濞对儿子的死一直耿耿于怀,这么多年诈病不朝。加上吴国这块地方这么富裕,刘濞掌握着这么丰富的资源,招纳亡命,蓄养死士,这么发展下去,刘濞恐怕迟早是要造反的。反正他迟早要造反,不如逼着他早点反。早反,他准备工作不充分,造成的祸害小。给他时间,容他慢慢做准备,等他准备好了再造反,主动权就被他掌握,酿成的祸害大。
汉景帝在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削藩,打算削夺刘濞管辖的土地。果然引起了刘濞的恐惧,害怕中央政府削夺无已,最终决定铤而走险,联合其它被削夺土地的诸侯王,一起造反。在刘濞的联络、策动下,一共有七个对中央怀有不满情绪的诸侯王打算联手造反。这一年刘濞六十二岁,他最小的儿子十四岁,也从军参战,所以刘濞下令吴国境内以他父子的年龄为标准,凡是十四岁以上,六十二以下的男子,都征发从军。这一下子,光吴国发动的军队就有二十几万,再加上其它几个诸侯国的军队,声势浩大。
刘濞造反,本来就在晁错的算计之中。没想到,晁错接下来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他先给汉景帝出了个主意,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由他晁错来镇守长安。这个主意非常不恰当,你建议皇帝削藩,削出一场大祸,却把皇帝支到前线去,亲自冒枪林弹雨的风险,自己躲在后方。另外这个主意在古代政治中也很犯忌讳。你提出来要皇帝上前线,自己留守,意欲何为?等着皇帝死在前线,自己占领首都,自立为王?即便你不是这么想的,别人也可以这么来猜测你。所以作为大臣,提这样的建议非常不合适。
️一看这个主意不行,晁错又出了第二个主意。晁错说不削刘濞地盘了,另外再送两个县给他,安抚一下。这个主意更荒谬。造反是闹着玩的吗?人家已经把造反的旗帜扛起来了,几十万的军队都动员起来了,哪这么容易罢休?而且一开始要削藩,藩王一造反,不仅不削了,还另外给土地,不仅表明朝廷的政策前后矛盾,而且还向叛乱者示弱。
晁错这两个主意举止失宜,从中我们看出,晁错挑了这么大的事,对于该如何善后,却根本没有事先筹划过。这不能不说举事鲁莽。
汉景帝大概也没料到晁错没有后招,对于该如何平息叛乱六神无主。这个机会就被晁错的一个政敌袁盎利用了。刘濞造反,为了博得更多的同情和支持,名义上是针对晁错,而不是汉景帝,宣称是晁错误导汉景帝,逼得他们没办法才造反。袁盎就利用这个机会对汉景帝说,只要杀了晁错,以刘濞为首的反王自然罢兵。汉景帝正没招呢,病急乱投医,袁盎这招虽然有点损,但沉默之后,汉景帝还是同意了。
在汉景帝和袁盎的秘密策划下,几位官员上奏弹劾晁错,因削藩挑起事端,激发叛乱后又措置无方,建议腰斩晁错,并诛杀他父母、妻子、兄弟。汉景帝画圈同意,然后派使者去召晁错。晁错自以为和汉景帝铁着呢,使者来无非是接他去见汉景帝议事。于是晁错穿着上朝的衣服就跟着使者出门了,结果被使者直接拉到刑场,穿着朝服就被斩了。
晁错一心想帮助汉景帝巩固统治,最终却因做法大失水准被汉景帝所杀,结局固然凄惨,后世很多史评家却说,晁错的下场也有咎由自取的成分。很多事情,一开始就筹划得很好,要坚持到最后,得到一个好的结局都很困难,更何况一开始就不谋划。削藩这么大的事,并且已经预料到被削夺的藩王可能会造反,晁错却根本没有准备如何应对,不能不说过于鲁莽。但袁盎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挟私报复,残害晁错,令人不齿;汉景帝居然出卖自己的心腹大臣以讨好叛臣,也是昏君庸主的作为。这件事上,三个人的行径没一个妥当的,都难免被后人讥诮。
杀了晁错之后,刘濞的反叛诸侯并没有如汉景帝的愿停止战争,魔鬼一旦被放出来,就没那么容易再关回去。刘濞既然已经走上这条路,就不会仅仅因为晁错之死而罢手,对于这一点,汉景帝不应该想不到。所以杀晁错,不仅不可能平叛,还会使其他愿意为国效忠的臣子寒心。现在对于汉景帝来说,更关键的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好在他父亲汉文帝在临终前给他留下过一个秘密武器,正是在这个秘密武器的保护下,汉景帝总算有惊无险,过了这道难关。这个秘密武器是什么?是一位名叫周亚夫的将领。汉文帝生前发现了周亚夫这个人才,临终前嘱咐汉景帝,万一有紧急情况,周亚夫可堪重任。这时候汉景帝想起了父亲的临终嘱咐,启用周亚夫,命他率军平定叛乱。
周亚夫(周勃儿子)真有两下子。同时,汉景帝还有个亲弟弟,被封为梁王,这种时刻他当然得和哥哥同生共死,所以梁王也率领自己的军队拼死抵抗刘濞为首的叛军。
周亚夫的策略是,以梁王的地盘和军队为诱饵,吸引住刘濞的叛军,他自己率领中央军出奇兵,截断刘濞的粮道,以困死刘濞。
因为叛军的强大,梁王作战非常艰苦,一度陷入巨大的危机。所以梁王数次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救,但周亚夫坚决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不分散兵力去救援梁王。果然,过了不久,断绝叛军粮道这招的效果逐渐体现出来了。叛军无法忍受饥饿,梁王的地盘又久攻不下,于是转而扑向周亚夫的军队,希望通过击退周亚夫以解放粮道。周亚夫坚壁不战,让叛军继续饿着,并消磨他们的意志。
无奈之下叛军决定发动一次偷袭来解决周亚夫。他们也很有策略,装作是要进攻周亚夫军营的东南角。结果周亚夫非常精确地判断出这是假象,要求部将们做好西北角的防御工作,果然叛军真正发动进攻的时候是冲着西北角去的。由于周亚夫事先做了精心的布置,这一仗将叛军打得大败而归。
吃又没得吃,仗又打不赢,叛军内部开始人心动摇,逐步到了奔溃的边缘,刘濞等人不得不撤军后退。叛军一撤退,周亚夫就抓准机会派精兵追击,叛军被击溃后瞬间瓦解。刘濞带着少数一干亲信弃军逃走,另一位领头参与叛乱的诸侯楚王刘戊自杀。刘濞在逃入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部落之后,被少数民族头领斩杀,传首长安。这样,从刘濞起兵,到周亚夫平叛,前后大概三个月时间,汉帝国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汉景帝最终有惊无险,度过难关,取得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平定七国之乱的胜利。
汉朝建立以后,诸侯王的势力就很强大,对中央政府存在潜在威胁,是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的问题,汉文帝时代就有很多人针对这个问题上过奏章,当时著名学者贾谊就是其中的代表。贾谊有几篇著名文章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有一篇就是为汉文帝分析天下形势的《治安策》。
在这篇文中,贾谊对汉文帝说:“臣窃惟今之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意思就是说当今天下形势很糟糕,很多事情可以为之痛哭、为之流涕、为之叹息,总之很糟心。其中最可为之痛哭的,贾谊认为莫过于诸侯王势力之强大,危及中央政权。用贾谊的话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意思是说,天下形势就像个患了浮肿病的病人,小腿肿得跟腰一样粗,一个手指肿得跟大腿一样粗。人要长成这样真太可怕了,这还成人形吗?这里肿胀的小腿、手指就被用来比喻那些势力强大到足以和中央抗衡的诸侯王。在文章里,有三个不太安分的诸侯王被贾谊点了名,其中就有吴王刘濞。鉴于严峻的形势,贾谊建议汉文帝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巩固中央政权。汉文帝对于贾谊的才华非常赞赏,却并未接纳贾谊的建议开始旗帜鲜明地削弱诸侯。我们前面讲了,汉文帝的策略是安抚。
到汉景帝时代这个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爆发一下也好,不爆发也解决不了。通过平定七国之乱,可以说汉朝中央政府最终掌握了主动权,从此以后地方诸侯再也没有能力以军事叛乱的形势反抗中央了。这样就为汉武帝时代能集中精力对付匈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讲,我们的话题就该进入波澜壮阔的汉武帝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