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惧怕开家长会,看到“五大三粗”的家长们坐在孩子们小小的课桌前,还是会有些发怵。特别是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会,没有教过一年级的我,根本不知道讲什么,除了讲开学要准备的东西之外,就是反复强调习惯习惯习惯。至于怎么培养这些习惯,我们是没有告诉家长一个可行性的方法的。三年级之初的家长会,我进不了,至少知道自己要讲什么。不仅在讲台上侃侃而谈“三年级魔咒”,还时不时的幽默了一把。但是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三年级魔咒不止是学生的成绩,三年级要爆发的还有家校矛盾。如果再回到这两次家长会,我一定要再多讲点什么。
一年级:关于写字
我教一年级的时候,正式短视频兴起的时候。曾经不止一次的看到家长发某音吐槽:
“这个字明明写对的呀,为什么扣分?”
“3-3不是等于0吗?要打错。”
“试卷全对为什么只有98?”
……
尽管有评论区有“过来人”解释:
“风字最后一笔是横斜钩不是横折弯钩”
“符号0画圆的方向错误。”
“试卷全对但扣了书写分。”
……
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一辈子都是这样写过来的,没什么问题。
所以如果再开一次一年级家长会,我一定要告诉家长们,一年级一定要和孩子们“较真儿”,这样他们才会养成先观察再书写的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了,书写不会差到哪儿去。
一年级:关于打卡
可能还是被指责和投诉吧,我比较“怂”,尽管为了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而发布了打卡,但是却从来没有去要求必须执行,全都是“革命靠自觉”。但是这样的宽松政策,加之没有跟家长沟通过打卡的意义,打卡的完成率怎么也提高不起来。今年暑假,效果要好很多,因为我颁布了奖惩制度,在小星星的“利诱”之下,完成率翻了一倍,但是仍然有百分之二十的同学没有积极的参与进来。
如果再开一次一年级家长会,我一定要告诉家长,与柏拉图“每天甩手三百下”一样,学习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对人的意志品质的修炼。一如既往地做好简单的事情,是坚持,是积累,时间长了,便会内化成为人的一种韧性。坚持打卡,就是培养习惯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年级:关于沟通
有一句话叫做“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是非”,虽然我不尽同意,但有三年级孩子的地方就有是非我是深有感触的。我身边的几个教师朋友,都在三年级时遭受了家长的指责与非议。为什么刚刚好是三年级,这是要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说的,三年级是孩子自我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认知能力又不全。一旦有矛盾,有些孩子出于对事件性质和程度的认知水平局限,或出于对自己保护和被处罚的恐惧,常常不愿意不敢于说真话,这需要我们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并学习处理问题,这也是孩子们社会性能力发展的关键机会。然而,部分家长却常常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总怕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丝委屈,总想为自己的孩子辩解,总相信自己的孩子说的是真话,别家的孩子说的是假话。甚至有个别家长会教唆孩子如何说谎来逃避责任。(①引用刘希娅校长《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是非?这是成年人的世故对孩子们世界的误解和污染》这篇公众号文章)于是三年级就会成为家校矛盾的集中爆发期。
如果回到三年级,我一定会补充说这一条。三年级魔咒,不止是孩子的成绩和脾气,还有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引起的家校沟通不畅。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名为再开家长会要说点什么,其实也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最后再告诉我自己“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完美的”,凭本心去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