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篇:《我们以往对<大学>的认识,都是错的!》中,我们解读了《大学》的真正内涵。
在前篇:《讲了两千多年的“礼”,却不知道孔子的“礼”是做什么用的》中,我们解读了《大学》与“六艺”之间的关系。
以上两篇,是从大的结构关系对《大学》进行的解读。
从这一篇起,我们将对《大学》中一些概念,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
这篇,我们将给大家解读《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知”。
在解读之前,我们先要给大家理清几个背景概念:
1、“知”与“识”的区别
我们在解读格物致知的“知”的时候,会用到《唯识学》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在这里区分一下“知”、“识”的差别。
一个人要认识一样事物,就会有“认识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模式,是“识”,而认识的结果,是“知”。
《唯识学》中的“九识”,就是九种不同的认识模式。
2、“被认识的客体”存在于什么样的【物理背景】中?
即使在孔子的时代,一般人认识一样事物,在认识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假设前提:“被认识的客体”存在于人的感官能感觉到的世界中。
这种能被人的感官感觉到的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单一结构世界”的物理背景。
……
在“单一结构世界”中,这个世界内所有的物与理,人都是有能力去认识的,也就是“可知”的。所以,儒学发展到了《程朱理学》这里,就有了“格物穷理”之说。
但是,《大学》的物理背景,并不是“单一结构的世界”。而是一种“重叠结构世界”。
甲骨文“天”字
甲骨文“天”字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
“天”字的下半部,是个四肢向四周伸展的人体的象形,表示人的肉体所在世界。
“天”字的上半部,是个方框,表示另外一个“与现实世界相重叠的”世界。按照甲骨文“上主下从”的造字原则,上面这个重叠的世界,决定着下面人的肉体所在的现实世界。
在古代,一个普通人要认识“重叠结构世界”是件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想了一个“山洞隐喻”来说明“重叠结构世界”;庄子在《齐物论》中描述了“重叠结构世界”;释迦摩尼佛在《楞严经》中启发弟子阿难认识“重叠结构世界”。
我们要感谢当今高速发展的科技,让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能感受身处“重叠结构世界”的体验,这项科技就是虚拟现实技术(VR)。
人在玩虚拟现实游戏的时候,人体在现实世界中,而人体上的感觉来自于虚拟现实游戏中人物、场景,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忘了现实世界中的自己,而把虚拟现实游戏中的角色当作自己,把虚拟现实游戏中的场景当作真实世界。
这种错觉是“重叠结构世界”的体验。
“重叠结构世界”的神秘面纱正在被科学家揭开,2015年被实验验证的《量子论》以及“量子纠缠”现象,都为现代人类揭示了“重叠结构世界”的存在。
3、"认识主体"又有谁?
在“单一结构世界”里,一个人的“认识主体”是唯一的,如果“我”去认识一样事物,就是“我”一个“认识主体”在认识,“我”是唯一的。
但在“重叠结构世界”里,一个人的“认识主体”并不是唯一的。我,并不是”我“,而是”我们“。见下图:
“完整的我们”是一种超复杂的结构!!!
首先,“完整的我们”拥有两个重叠结构的人体,一个是我们能感觉到的肉体,还有一个是我们感觉不到的,存在于重叠世界中的身体。
其次,这两个重叠结构的人体,并不是真正的我们,只是“真正我们”的载体,“真正我们”是存在于重叠世界身体中的元神(超我),前意识、潜意识。
最后,我们平时能意识到的意识,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识:
第一层意识是来自现实世界肉体的大脑意识,这个意识用道家的语言来讲,就是欲神意识。用弗洛伊德的语言来讲,就是本我意识。用佛教《唯识学》的语言来讲,就是九识中的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第二层意识是来自重叠世界身体的大脑意识,这个意识用道家的语言来讲,就是识神意识。用弗洛伊德的语言来讲,就是自我意识。用佛教《唯识学》的语言来讲,就是九识中的第七识:末那识。
第三层意识是“真正的我”的意识,这个意识用道家的语言来讲,就是元神意识。用弗洛伊德的语言来讲,就是超我意识,用佛教《唯识学》的语言来讲,就是九识中的第八、九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
这里需要特别提示大家注意的是:
这三层意识的认识模式、认识范围,虽各不相同,但,都可以成为认识主体。
也就是说,这三层意识都可以让人获得“知”的体验。
而孔子在《大学》中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知”,并不是欲神、识神的“知”,而是元神的“知”。
用《唯识学》的说法,“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知”,还不是“阿赖耶识”的结果,而是“阿摩罗识”的结果。
那么,元神的阿摩罗识是种什么样的情景呢?下面,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欲神、识神、元神是如何“知之”的。
4、欲神是如何“知之”的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
欲神的认识范围,主要局限在人类感觉器官能感到的现实世界内。
欲神的认知模式,主要依靠人类肉体上的感觉器官与大脑: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个意识,是指人一般的心理反应,而不仅仅是大脑的意识)。
欲神认识的模式是:
人的肉体先天被设定了一些特定的焦虑,比如:饿的焦虑、冷的焦虑。肉体上的感觉器官,能感觉(识)到这些焦虑,并产生相应的负面情绪。
于是,会通过某种行为去消除这些焦虑,比如:吃东西、穿衣服。
焦虑消除之后,会产生相应的正面情绪。肉体会记住这种“消除焦虑”的行为模式以及相关的正面情绪。等到下次又产生类似焦虑的时候,就会采用相应的行为模式去消除,这就是人的经验。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去发现欲神的这种认识模式。
有的婴儿出生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及时吃母乳,被喂了牛奶。
过几天,等到妈妈可以哺乳TA的时候,小宝宝往往再饿不肯吃母乳了,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以前家里孩子太多了,自己养不了,生下来的孩子要送人,亲妈一定不能给孩子喂第一口奶,喂过第一口奶,这婴儿就很难送人了,别人再想喂这婴儿就很难了。
这是因为婴儿第一次产生饥饿焦虑的时候,吃牛奶消除了饥饿焦虑,产生了愉悦的情绪,这一行为模式被婴儿的前意识记录了下来,等到吃母乳的时候,与之前的经验产生了差异,新生婴儿就无法接受了。
这种认识模式,在人的小时候,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等人成长、成熟以后,会延伸到心理上。
比如,在学生中流行、跟风就是这种认识模式在心理上的延伸。
别的同学有了新iphone,自己没有,就会产生焦虑情绪,逼着父母买了,就会消除焦虑,产生愉悦的情绪。如果在父母那里没法得到满足,甚至发生过卖肾买iphone的事。在同学中,没有iphone的焦虑大大超过了失去肾脏的焦虑。
等人再长大一点,一旦接受了某种观点,而这种观点又能让这个人产生愉悦的情绪,这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维护这种观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争议的发生,实际上都已经超出议题的本身,而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焦虑,获得能让自己愉悦的情绪在争论。这就是这种认识模式在心理上的延伸。
5、识神是如何“知之”的?
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识神的认识模式就是“末那识”。那么,“末那识”是怎么认识的呢?
让我们从“完整的人体”结构来看:
“外在肉体”与“内在身体”是一对完整的组合,二者之间存在着高度密切的关联。这种特性也决定了识神与欲神之间的关系。
识神与欲神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意识,也是存在着高度密切关联的一组意识,只是承担的作用的侧重各不相同。
用一种通俗的比方来看TA们的作用:
欲神负责对现实世界中的感觉进行粗加工。
识神负责对欲神的感觉进行精加工。
所谓粗加工,是欲神在保持“肉体感觉与心理感受”舒适的过程中,产生的认识,以及对现实世界最为直观的认识。
所谓精加工,是识神对欲神的认识背后所存在的意义,进行更为深入的发现。
有心理学家发现,我们的意识一直在不停地寻找意义,这就是识神在发挥作用的结果。
所以,识神的认识范围,也是在人类感觉器官能感到的现实世界内。但是,识神的主要作用是发现意义,所以,在识神的认识模式中,具有了抽象认识的能力。
这种抽象的认识能力,让识神的认识范围看起来得到了拓展。但是,本质上,依然处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已经意识到:西方哲学、现代科学以及所谓的理性思维,其实都是识神认识的产物。
6、元神是如何“知之”的?
还是用《唯识学》来看,元神的认识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阿赖耶识”,还有一种是“阿摩罗识”。
这两种认识模式有什么区别呢?
“阿赖耶识”通俗的说,就是欲神与识神的认识给元神的备份。“阿赖耶识”并不是元神自己真正的认识模式。
“阿摩罗识”才是元神自己真正的认识模式。
那么,“阿摩罗识”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模式呢?
“阿摩罗识”不需要欲神、识神认识作为基础的认识,所以,《心经》讲“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多是定的意思),让欲神、识神都停止运作(五蕴皆空)。《大学》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作用,也是让欲神、识神停止运作(得、虑、安、静、定)。
从认识范围来看,真正元神自己在认识的时候,不需要欲神、识神的认识。因为真正元神自己认识的范围,并不是现实世界,而是来自于另一个与现实世界相重叠的世界。
这些存在于重叠世界中的内涵,就是《中庸》开篇讲的“天命”、“性”、“道”。对“道”的认识,即为“阿摩罗识”。
从认识能力来看,“阿摩罗识”分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属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就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
对于“阿摩罗识”的前一个阶段,王阳明的论述非常形象、准确:“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之心”就是“阿摩罗识”。“阿摩罗识”的前一阶段就像一面镜子,在遇到事情之前,也不会有任何的影子、记忆,遇到事情的时候,自然就能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这种状态在《大学》中就是“明德”,王阳明对“明德”进一步解读为:“良知、知行合一”,知即行、行即知。
《楞严经》开头记载了一段释迦摩尼佛“随感而应”的事迹。一天释迦摩尼佛外出参加活动,弟子阿难一个人外出化缘,结果着了摩登伽女的道,差点就要坏大事。释迦摩尼佛在活动现场感应到了阿难要出事,赶紧结束了活动,派人把阿难和摩登伽女都带了回来。
后一个阶段,是高级阶段。《中庸》中有对这种高级阶段的描述:“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至诚之道”就是“阿摩罗识”的后一个阶段,可以预知未来(前知),到了这一阶段,认识能力就和神的认识能力一样了(至诚如神)。
小结:“格物致知”的“知”的真正含义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孔子的“格物致知”的“知”是什么意思了。
“格物致知”的“知”不是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知”。
我们平时认识的“知”是欲神意识、识神意识的“知”。
“格物致知”的“知”是元神在“阿摩罗识”模式下的“知”。
这种“知”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极致,是“知至”。
后续思考:
1、这种元神的“知”,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启示呢?
2、这种元神的“知”,是否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