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从中华经典诗词中获得精神的滋养。说到“词”这种体裁,有哪些常识?
1、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到了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3、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4、词的流派有两种:
婉约派: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宋初,以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为代表,同时期柳永名气最大。之后有秦观、贺铸、李清照,其中李清照名气最大。
豪放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 气魄大而无所拘束。
二、本课四首词是初中语文课本专门以“词”这一体裁编组的群诗篇目,这四首词从风格上来讲,都属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这些词摆脱了羁旅愁思、感时伤春的个人情感抒发,代之以慷慨悲凉、激昂豪壮的大情怀。如果没有豪放词的大视野、大气度、大格局,词也很难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三、走进《词四首》,体会它们的情感。
《渔家傲•秋思》:
1、背景:宋重文轻武西北边患严重,但手兵不足,兵备不休。范成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取得一些战绩。民间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赞誉。但即使这样,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四年军旅生活悲壮苍凉的塞下风光,惊心动魄的战场拼杀,开拓了范仲淹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人生感受。这体现在它的词代表作《渔家傲•秋思》里面,突破了词写一己悲欢的狭小格局,开启了宋词切近家国情怀的大格局。
《江城子•密州出猎》
1、背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僚属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1181年冬天,42岁的辛弃疾备弹劾免职,归居江西上饶,之后二十年间,除了有两年一度去福建任职外,大部分时间在乡闲居。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弃疾和陈亮“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满江红•小住京华》
1903年春,秋瑾的丈夫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其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词四首》展现了宋词大家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表达。范仲淹在边疆战事中,以《渔家傲•秋思》突破个人情感,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苏轼在密州任上,面对自然灾害和边境威胁,以《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抗敌救国的决心。辛弃疾在被免官后,与志同道合的陈亮共议抗金,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反映了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秋瑾在目睹国家危机和家庭冲突后,决心投身革命,其《满江红•小住京华》表达了她冲破束缚、献身救国的坚定意志。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词人的个人情感,更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