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执古之道”为“执今之道”。
解析
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便是最初的道“无”,至于看不到叫什么,听不到叫什么,摸不到叫什么,不重要。
“无”之中,没有空间,时间,阳光,什么都没有,但是“无”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你我周围,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看不见他的后头。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最初的道“无”呢?是因为我们要来对比人之道。人之道的“无”,便是人的身体的存在,人之道的“有”,便是人的思想的存在。
因为“无”的存在,“有”才得以存在。
人因为有身体的存在,所以人的所思所想,才得以存在。
“无”承载着“有”,“无”没有想过为“有”之先。
人的身体承载着人的所思所想,人的身体没有想过为人的所思所想之先。
“无”中什么都没有,所以并不能说“无”光亮或者阴暗。
人之道的“无”中,因为没有思想的存在,所以并不能说人的身体是善是恶。
正因为“无”没有为“有”之先,“无”并没有主动干涉过“有”要如何运行,所以才能成就“有”的伟大,进而成就“无”的伟大。
正因为人的身体没有想过为人的思想之先,没有主动干涉过人的思想要如何变化,所以才能成就人的思想的伟大,进而成就人的本身的伟大。
但是人之道的“无”与“有”,与最初的道“无”与最初的能量“有”又有所不同,人之道的“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人的身体与人的所思所想都是最初的能量“有”的一部分,所以人的所思所想,是可以影响到人的身体的,人的思想如果彻底的敢为人的身体之先,那么人的身体可能就不再继续承载人的思想了,比如“过劳死”或其他的形式。但是最初的道“无”中,什么都没有,所以无论最初的能量“有”如何运行,都不会影响到最初的道“无”,都不会失去“无”的承载。
我们要拿我们此时此刻的身体,来驾驭我们此时此刻的思想,如何驾驭呢?便是把人的身体与人的思想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如果人的身体彻底的为人的思想之先,那么就是把身体上的舒适与存在凌驾于人的思想之上,如此便会没有了选择下德与不德的权利,这并不是天人合一的状态。
(备注:建议从第一讲依序阅读)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