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箍井街事实上只有200米左右,还被分为两截,游客一般只走一半,这一段也就成了旅游商业步行街。
这条街是歙县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恰又紧邻徽州府衙门和八脚牌楼,地段上属重中之重。它与中和街、斗山街、大北街、新南街等街巷一样,共同见证了古徽州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歙县老城区里的首要景观,自然也代表徽州文化。
这么重要的地方,自然要好好利用,充分发挥它的旅游宣传功能,于是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也时时变幻出不同的风格。前些年,就连老歙县人,如果不常来这里,都有可能在某一次大吃一惊。在我的印象里,就连打箍井街的上空都很少得闲,挂过很多东西。最早是灯笼,后来是花,再后来是伞,前不久还是鱼,开始都是类似手工的,后来变成了纤维材料,随着潮流变又回了彩纸。虽然其间的悬挂顺序倒不是记得很清楚。
鱼不是第一次挂,前些年也挂过,那些鱼第一次飘在打箍井街上空的时候,街两边的店铺还统一成仿古风格,全部是木制的雕花门和花格窗,统一刷成朱红色,歙县的天气厉害,同样的年月在这里更具浸透力,对街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脱胎换骨的功效。过了一段时间后,上面落了灰,变成暗红色。后来又改进,漆成灰色,同时把空调外机也特别做了木条箱包装起来。路灯也换了,虽然还是宫灯的样式,但上面有了一个特别大的徽字。
那时吊在半空的鱼品种很多,叫不上来,能看出的有鲤鱼,金鱼和金龙鱼等,鲤鱼一律是金红色的,身上有黑色的鳞片,随时准备跳龙门似的;金鱼是白色的和金黄色的,都另外嵌着金边。一些大头鱼身上画着花纹,还有一种上面有小圈点的,后来想想可能喻意黄山特产石斑鱼。这些鱼经过风风雨雨后,也都渐渐褪了颜色,失去了往日的鲜活。再后来肚子里的气体也少了许多,在空中有气无力地飘荡着,好似晾晒咸鱼时,要干还没干的样子。
后来换成了灯笼,各种各样的,方的,圆的,五角星的,筒式的最多,都是很薄的油纸制作,轻巧又防风雨,灯笼里的灯光通过油纸透出来,五颜六色,而且很柔和。幸好狭窄的街道里没有过大的风,那些灯笼在丝丝微风里,摇荡着闪烁着,有时发出沙沙的响声,而且越夜越明。
也挂过雨伞,而且是各种颜色的伞,大多是防雨绸的,有个别像是丝绸的,还有油纸伞,上面都有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纱伞,看上去质地柔软、更加轻薄飘逸。
也有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只是这种时候少而又少,而且持续的时间都不长,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上新时出了故障,至少是没有如计划那样衔接好,耽搁了一段时间。不知这次能坚持多久。
没有遮挡的打箍井街特别通透,连空气都更加新鲜,抬头就能看到天空,整条街的人都顶天立地,与自然共生,有天人合一的意境,雨落下来时更是酣畅淋漓,雨丝直达条石板,片刻功夫,街道上就能照得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