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被一直被一件事情困扰:自己一向自律却成长不大,甚至已经开始被同龄人拉开差距了,心里感到非常恐慌和焦虑。我也曾经找过几本书帮助自己解惑,但读时感觉颇有道理,事后却无丝毫改变。
有一天跟一同事一起去地铁站的路上,聊到了目标与成长的话题,她向我推荐了《认知觉醒》这本书,初读之时,觉得与其他鸡汤书无异,后来偶然间看到了成长发生在舒适区边缘这段内容,突然有所触动,似乎找到了我近期停滞不前的答案:
工作虽忙,大多数是重复无挑战的内容,没有意识去拓展更宽或更深的领域;
读书虽多,却都是浅度学习,并未用心钻研,并未有所收获;
虽坚持每日复盘,却总是流于形式,每日复盘演变为每日记录,很少有深刻反思的内容;
尝试学的技能虽多,却总是虎头蛇尾,半途放弃;
…
原来,这两年我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导致自己的舒适区不增反减,别说成长,反而退步了。
认知觉醒这本书我一口气读了两遍,自己面临的困境在这本书中全中,仿佛看到了解决我成长问题的曙光,于是我准备按照书中的方法改变自己。
一、拉伸区是成长的主战场
成长最根本的方法是要游走在自己的舒适区边缘,即在拉伸区活动,从而将自己的拉伸区变为舒适区,将困难区变为拉伸区,如此不断往复,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
所谓的舒适区,是自己不动脑筋就能知道的知识或掌握的技能;拉伸区是要够一够才能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困难区则是自己当前还望尘莫及的知识或技能。所以学霸总是聚焦在自己的错题本,钢琴家把关注点集中在自己不熟悉的部分。
舒适区无法让获得成长,困难区则让人沮丧,唯有拉伸区既能够得着又能扩展自己的舒适圈。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拉伸区呢?
二、寻找自己的拉伸区
如何找到自己的拉伸区,书中给出了答案,即运用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属于意识中的感性部分,它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000000次/秒,它能敏锐感知到许多不易察觉的信息,快速定位到接触到的信息是否处在拉伸区。比如读书时,我会经常在书中遇到触动我的点,这些触动点就是潜意识帮我定位到的拉伸区的内容。当遇到这些点时,要特别重视起来。书中提到了“熔断读书法”,当读到触动点时,立刻“熔断”,把这个触动点记录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这个点触动了自己,这个点能否运用在我的生活实践中,能运用在哪些地方。
工作中也是一样,避免不了沟通交流,汇报工作,自己表达不清楚的问题很有可能就处在拉伸区。
感性的力量帮自己选择,理性的力量帮自己思考。找到了自己的拉伸区,就要想办法把它变为舒适区,拓展自己的认知范围。刻意练习就是拓展舒适区的法宝。
三、通过刻意练习扩展舒适区
其实,纵观整本书,关于成长的大部分的观点来自于《刻意练习》这本书。刻意练习有四要素:适度的难度、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
适度的难度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就是舒适区的边缘—拉伸区。
明确的目标很重要,行动时如果目标不明确是很难下手,比如说我用1周这本书读完是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目标过大,行动起来很困难,可以把目标拆解,直至可以落实到可以实施的行动。
如何做到极度的专注?专注来源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本身和自己的专注能力。事情本身包括要做在舒适区边缘的事情,事情是已经分解完成的可实施具体行动的目标。专注能力则需要训练,书中提到了冥想可以帮助训练专注力,这项我并没有实践,效果怎样从乔布斯等名人的反馈中看是有效的。另外,番茄工作法也是一种不错的工具,即把工作/学习和休息分成若干时间段,一般可以工作/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番茄工作法我切实实践过,亲测有效。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比如紧急任务,同事中断,临时会议等,这些都可能扰乱番茄钟,在执行过程中还是要灵活处理,不因偶尔几次的打断而放弃整个番茄工作法。
有效的反馈能检验我们练习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是持续练习的动力。有效的反馈来自他人或一些客观评价。他人的反馈包括客户的反馈、同事的反馈、朋友的反馈等。如果能把作品输出到社区,还能获得来自社区的反馈。客观评价的工具也比较多,比如学校里关于学习效果的测验、实验结果、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
深度学习是刻意练习方法论的一项具体实践,可以让学习效果更大化。
四、深度学习
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和演示,知识的留存率分别为5%、10%、20%、30%。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和教授,知识留存率分别为50%、75%和90%。可见教授是知识留存最高的活动。
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方法,关注通过教授和输出提升学习的效果。深度学习说出来简单,具体实践还是没那么容易的。
深度学习是高耗能活动,要从从心态上做好打硬仗和持久战的准备。
虽然不简单,但要从情绪上消除恐惧。任务拆解是一个好方法,把困难的任务转变成小的、简单的任务。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只要迈开第一步就成功了一半了。恐惧是一种“欺软怕硬”的情绪,你越是直面它,它越容易屈服于你。
此外,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一句话是像“傻子”一样用“笨”方法。所谓的笨方法是一种不走捷径,脚踏实地,反复训练的方法。比如富兰克林通过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新闻稿上的文章,并通过与新闻稿对比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方法就是一种笨方法,富兰克林通过这种方法在写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五、反思复盘加速成长
其实在我的观念里我一直不太会反思,包括写这篇文章,反思放到了最后也是最不会写的地方,我不太清楚应该反思什么,放到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每天反思什么内容。后来我又回过头来看了下作者关于反思的部分,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作者以开车举例,感觉到自己开车比较累,于是不断调整开车的习惯,以致后来作者开车随心所欲,变成一种享受。从这里面可以分析到反思的具体内容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至少一件具体的事情需要反思,即反思的对象,作者这个例子就是开车。
2、发现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存在差距,比如现状是作者开车比较累,理想状态是开车更放松。
3、有改变现状的期望,即目标。如作者的期望是开车不累。
4、找到现实到理想之间的解决方案路径。如作者想到了紧张时提醒自己放松。
5、解决方案落实到行动
6、根据反馈,不断调整优化,直到期望的状态。
后记
这篇文章是我为了践行深度学习中的教授而写的。认知觉醒这本书内容很多,我写出来的只是我比较关心的部分。在写这篇文章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这些困难只要去面对都没有想象中的阻力那么大。
因为要上班,回家还有两个孩子带,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是用手机在公交和地铁上写的。
我周末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经常被2岁的儿子打断,不过也断断续续整理完了,碎片化写文章也是可行的。
早上孩子们都在睡觉,是写文章的好时候,不过睡觉的欲望和客厅的冷让我有些退缩,但是一旦启动了写作任务,这两个障碍就神奇消失了。
这篇文章的整理,从结构上到内容上都有让我感觉别扭的地方,很多地方并没有内化,说明这本书还有很多内容在我的拉伸区甚至困难区,需要以后不断反思、总结、实践,直至内化。
写完这篇文章感觉挺累的,但也很充实,作为2022年的第一篇文章,用心程度超越了2021年的任何一篇文章,这是值得给自己点赞的地方,不管怎样,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希望自己的2022能够持续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