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月考,我比以往都要淡定。
看到题目,感觉这次的题目比以往的要灵活多了。当然,跟我复习的方向大相径庭,我认为要考试的重点很多都没有考到,有些复习到过的重点也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来考。要是上个学期,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早就跳起脚来了,我一定要为学生的答题情况忧心忡忡。可是这一次我却出奇的冷静,我知道我捶胸顿足也没有用,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一下试卷。现在的题目跟中考越来月接近,对模式的限制不那么死板,如果只是一味地跟学生强调答题的套路,那么中考肯定是会死翘翘的。不管怎么说,现在的出题方向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考试不是为了把学生考试,尽管应试教育仍然是免不了要考试的,但是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考试。
纵观这次题目,除了对基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外,更加重视的是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概 括能力的考查。
比如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课外文言文其实很讲究课内的迁移运用,很多关键的字词都是课内学过的,只要学生能够迁移过来,那么理解课外文言文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多补充课外的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引导孩子们注意课内学过的字词和语法知识。现在的文言文一般都是一篇课内和一篇课外进行对比阅读,两篇文言文会有一些联系,有能够进行类比或者对比的地方。所以考题也一般结合对两篇文言文的理解展开,这次两篇是《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战国策·燕策》中燕昭王问计于郭隗如何招纳贤士的一个片段。两篇文章的共同点都是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对话,君主都是贤明的君主,都有所建树。臣子都是善于纳谏的。所以考题就是:邹忌和郭隗的劝谏艺术有何异同。看懂了课外文言文的就很容易看出来,郭隗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谏的。
诗词的鉴赏一直就比较难把握的。现在很多鉴赏题往往把一首意境很美的诗词肢解得七零八碎。一定要达到手法、感情、哲理,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把学生的思维给套死了。我不得不让学生去背赏析,可是背出来的赏析终究不是他们自己的赏析。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分析、做笔记上了,诗歌的美都被忽略了。这次的题目出得就比较灵活,同一句诗歌,并不是从通常的角度去问,答案也限制不那么死。但是如果学生只会背答案,那么多半是不会转弯的。所以这就要在上课的时候老老实实地带着孩子们体会诗歌中的意境,通过咬文嚼字沉入诗歌当中,感受诗人的倾诉。这样不管题目如何变,学生总能答出感情。
要提高学生的成绩,还是要协调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应试能力的关系。千万不能只掉进应试的坑里爬不出来,不然就真的会被坑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