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所以怎么能提升一个人的德行修养?首先要说的是,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时常有在一个人身上说得通的事情换一个人就说不通的情况,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德是不同!每一个个体的具体的德,汇聚成一个抽象的崇德问题,面对这个问题,孔子的解答是要直面本心,抽象的心,无论是“忠信”还是“义”每个人都是有着具体对象的。就像你认识了所有学科,但是最后一定是要有一门具体的学科是要献上你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去作为专业的。我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崇德,就是要做到“移”,在不同阶段的求知中将自己的安身立命所在,由朦胧的地方,移到具体的不可更改的人生旅途。只有这样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想必“早悟兰因”的故事大家都听烂了,我们追求眼中美好事物的初衷一定是为了让自己宽泛的人生多一点具体的支撑,“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的行为也无非就是说明了两点,1.不是真的想种芭蕉。2.怨的是自己。人们总是习惯于跟他人吐露心声给自己听。过去的时间永远无法挽回,只不过想成长的人把过去的历程都当做花开时的必经之路罢了,这大概就是孔子言语间的意思罢了,也大概就是守仁先生说的“明心见性”了。
2.
每一个事情败露的官员,在坦白的时候,都少不了着重叙述他们“欲盖弥彰”的行为。为什么要想着办法的“不可告人”呢,这大概就是因为他们所有人也默契的认为,“荒淫无道,徇私舞弊”的官员并不能管理好一个社会叭。同样的,放纵的故事也通常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开始展开的。似乎所有上不得台面的词语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亲戚。他们的区别在于什么,就像孔子说的,“风”和“草”的关系。风不会因为对于某株植物的喜欢,就多加照拂。所以“包拯”的“青天”名声传了千年。但是草却扎根一地,面对风雨阳光,徇私舞弊。言接上文,所以问什么要“崇德”,大概就是孔子认为,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一定是朗朗乾坤中的风不用担心会不会熄灭,只管去吹拂,原本的风拉动根茎教浅的草成为其的一部分,去影响根更深的草罢了。所以《礼记·大同篇》开头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