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们心中最自由、最浪漫、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三毛。
我们都羡慕着,向往着过那种自由的生活,去一直渴望的地方过一生。可生活往往羁绊重重,我们生而与社会相联,并扮演者各种角色。有些事情做之前,往往顾及着很多事,许多人。所以我们喜欢三毛,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字里行间的自由与浪漫。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纯真质朴的男女之情,也看到了简单伟大的亲情;我看到的不仅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个人感情,还有在整个人类文明背景下的文化探索;我看到了三毛对落后文明对落后地区群众的哀叹惋惜,也看到她对古老文化的崇敬热爱……
“荷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跟他在一起也是非常愉快的。”三毛向往沙漠,所以他毅然辞去工作先三毛一步远赴撒哈拉。“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得知三毛的犹豫,他的内心更是十分坚定。他们虽是结了婚,但婚姻关系中彼此自由互不干预。他们询问彼此的计划,尊重对方的安排,不给对方身心羁绊。“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他们彼此独立的人格,坚定的生活目标以及不忘初心的人生态度是他们彼此相爱,幸福到底的重要因素吧。
我爱她生活的朝气蓬勃,爱她无所畏惧的浪漫情怀。无论沙漠环境多么艰辛,所处小镇阿雍条件多么贫瘠,在热爱与追求面前,这些都不值一提。而对这片沙漠的热爱,在经历过种种难过之后会愈加浓郁。荷西和三毛将阿雍的破旧房子装修得精致美丽,做一顿别有风味儿的晚餐,谋划一场偷草计划,或者开车去未知的地方探险,她总是说走就走,而荷西则给她毫无条件的支持。
我爱她对沙漠的挚爱,爱她在沙漠中的种种宽怀。小镇阿雍的撒哈拉威人迂腐,落后,无知。他们没有受到教育,通向文明之门的路对他们来说又高又险,他们登不上去,他们也从未想过攀登。他们觉得借人东西理所当然,顺手牵羊也没什么不好,三毛却笑笑说没事。因为她知道,这也许并不怪他们,世世代代的延续也只是生理上的繁殖,而不被称为“进化”,他们还是古老的,落后的,无知的民族,文明尚离他们远得很。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的。
我爱她对生命保持的尊重,爱她对待世事的多愁伤感。她容易感动,会同情,对待沙漠上的一草一木,每个人每只动物,每一粒沙,内心都充满爱。她热情搭载在沙漠上徒步行走的人,无法拒绝自己本能地去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搭载一位撒哈拉老人受到荷西责备后,她这样写道:“……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着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们都会触动我的心灵,怎么可能在这样寂静的天空下见到蹒跚独行的老人而视若无睹?”就像是所热爱的撒哈拉赋予她的使命,她坚守着。
三毛的生活固然让人向往,但在这本书中更触动我心灵的是文明与落后的搏斗,还有不自觉得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九十岁的姑卡嫁为人妇,喜悦的婚礼习俗却让新娘备受折磨,而身为当事人的姑卡不反抗习以为常;被沙漠军团杀害整营的将撒哈拉人视作敌人的军曹在危难时候还是救了撒哈拉小孩儿;有知识的沙伊达却被族人说三道四;聪明的哑奴却是奴隶,最后逃脱不了被卖的厄运……这些事情我虽不是亲身经历,但却好像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