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发生了一件事,一位清华教授被电信诈骗1800万元,很多人都感觉十分疑惑,为什么一位高智商的代表-清华教授,会犯这种错误?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晕轮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某方面很突出,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认为他各方面都很突出。
比如,上学的时候班级里有一个人学习成绩十分好,那么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人品也会很好,情商也会很高,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清华大学教授被骗会这么惊诧,因为在我们眼中,清华教授必然智商超群,那么她其他方面肯定也不会差,怎么会让这种低级电信诈骗招数成功呢?
高智力≠高理性
在.《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这本书中,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提出了三重加工心智模型的说法。我们需要知道,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都支持这么一个理论:大脑在进行信息加工的时候,是同时具有两个不同的加工过程的,分别为加工类型一和加工类型二。
加工类型一又被称为自动化加工,也就是我们往往说的下意识反应,它不需要调用太多的认知资源,计算负担小,因此成为了人类信息加工的默认方式。在三重加工心智模型中,类型一加工被称为自主心智。
加工类型二也就是我们说的“动脑子思考”。这类加工速度相对较慢,相对来说计算负荷也较高。类型二加工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压制类型一加工。我们往往说的“理性战胜了感性”,体现的就是这一个过程。而一旦类型二没有成功压制住类型一,就很容易导致不理智的行为。
在类型二加工的运转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十分重要,那就是“认知去耦”,所谓认知去耦的过程,就是我们在做一件事前在心里进行模拟推演的过程。而智力就是体现在认知去耦的过程,这很容易理解,在我们进行模拟推演的时候,必然会消耗大量的认知资源,而这也体现了大脑的计算能力。
但是单单仅仅用一个类型二就概括了整个人类的思考过程,也显得太过宽泛。于是类型二加工又被分成了两个类型,分别为反省心智和算法心智。那么如何区分这个两个心智,我们不妨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场景1:一位女性沿着海边悬崖散步,她试图爬上一块巨石,然而她所爬的并不是石头,而是一道深渊的边缘,她不小心跌落巨石而死。
场景2:一位女士试图自杀,飞身跃下海边悬崖,撞到海边巨石而死。
我们分析一下这位女士的两种死因有什么不同?在第一个场景,是因为女性的计算失误,导致她将深渊边缘当做了石头,于是死亡,这是算法心智出了问题。而第二个场景,女士明明知道自己这么做的后果,但是她还是做出了这种非理性行为,这就是反省心智出了问题。
所谓算法心智,指的是就是人的智力能力,像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思维等。而反省心智指的则是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我更倾向于理解为自我控制,自我认知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模型:
由上可知,智力仅仅在算法心智中有作用,而在反省心智和自主心智中并无反应,所以高智力≠高理性。
人人都是认知吝啬鬼
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使用认知资源时极为吝啬,往往喜欢采用调动认知资源最少的方式,所以我们将大脑这种认知方式简称为“认知吝啬鬼”。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个问题:
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杰克已婚,乔治未婚。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
你会选择哪个答案?如果你选择了C,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正常人,研究表明,80%的人都会选C。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完全祈取推理,指的是在面临诸多选项做出决策的时候,对所有的可能心及结果进行分析考虑。我们简单的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推理,已知杰克已婚,乔治未婚,假设安妮已婚,那么安妮看着乔治符合结论,假设安妮未婚,那么杰克看着安妮符合结论,所以答案是A。而该问题的题干中未提及安妮的婚姻状况,让我们觉得这道题目因为信息不足而无法得到结论。这正是“认知吝啬鬼”的反映。
其实如果在选择的时候,我们如果被告知需要对安妮的情况进行全面考虑,那么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选择正确。然而事实是绝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不会自动进行完全祈取推理,包括很多高智商人群。
前面我们说完了“认知吝啬鬼”的一种反映,完全祈取推理的不自动化,接下来这个概念也是“认知吝啬鬼”的一种表现,那就是框架效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超市货架上的各种标识,诸如牛奶会标明“95%脱脂”,买肉的时候卖肉的会说有80%的瘦肉。但是换种说法,如果牛奶上标的是“含有5%的脂肪”,卖肉说这个肉含有20%的肥肉,我们还会去买么?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其中一种重要的假设就是损失比收益的效用函数更为陡峭,意思就是在相同数量的收益和损失上,我们对于损失的感觉更为强烈。在很多年前,信用卡行业在推广信用卡支付的时候,就信用卡和现金的手续费差额该如何称呼进行过讨论,最终决定使用“现金消费享有折扣”而不是“刷卡收取额外费用”的说法,进而使信用卡消费更易被人接受。
所以说我们在售卖东西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说你不买的话将会损失多少,而不是说你买了的话会有多少的好处要好的多呢?框架效应的大小与智力水平毫无关系,并且它是理性障碍的主要来源之一。认知科学家在做了一系列的实验之后,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聪明人只有在被告知要怎么做的情况下,才会表现优异。
当然,“认知吝啬鬼”还有很多其他表现,诸如我方立场加工(我们自己的立场会严重影响我们做的决定),双曲贴现效应(人们往往会高估眼前的奖励而忽视长期目标)。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是由应用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所著,并且受到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的强烈推荐。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生物,人类也是一样,其中大脑的认知处理方式就是其中一点不完美的地方,因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首先必须保证自己的生存,所以调用认知资源少的自主心智自然而然就成为最适合生存的思考方式,这也导致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还没有适应过来,导致了我们会做出很多非理性的事情。
而这本《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详细的阐述了人类非理性的多种谬误,只有知道了谬误产生的原因,我们才有可能去避免它,所以我还是很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