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2018年12月第90期刊登了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任晔副校长的一篇文章,题为《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素养化----以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文中,以笔者所在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例,谈到两个观点。这两个观点,读来很受启发。
观点之一:国家课程校本化。
笔者在摘要中提到,要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两大转向,其一就是要明确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次关系,从课程建设转向课程体系建设,并重点关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其中,“从课程建设转向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当下包括我在内身边绝大多数人的关于课程的认识都有醍醐灌顶之效。对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我们的认识还停留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并设、三节课程都开的水平,以致在工作中把很多的精力都用在了校本课程,更为具体来说就是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上。成天都在琢磨如何围绕“人无我有”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围绕“人有我优”建设校本课程,还没有树立全局意识,用系统的观念整体认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还没有从思想上贯通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做法上找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交集并建构起课程体系。
正如我们常说教学和德育是学校管理的两驾马车,缺一不可,这也仅是针对各自工作的重要性来看待教学和德育。其实,在具体工作当中,教学和德育更多需要树立融合的意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通、共建的态势。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接借助学科立德树人,才能借助活动展示素养。才能使采用的措施一举多得,提升效益,扩大效应,避免工作的植入式开展,形成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有效推进。
观点之二:校本课程素养化。
笔者在摘要中提到的第二个转向是要明确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校本课程由特色化转向素质化。其中的“使校本课程由特色化转向素质化”,也对我们有深刻的启发。
谈及校本课程,多与特色相连,因为是校本的,所以就是我属的,也就是特色的。这个认识没有错,但是如果一直都局限于上述认识,那就显得有失偏颇,甚至会脱离本质。因为,不论国家课程也好,校本课程也罢,都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载体,此载体是否已经成功发挥载体之作用,要视人的素养而定,因此,最终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能否从特色化走向素质化,要看此课程是否做到面向全体,是否能让所有学生,至少是大多数学生获益、受益,成为与国家课程一样视所有学生成长与发展为根本诉求的存在。
上述观点,笔者称为是“转向”。通过阅读,也确实带来了我们认识上的改变,使我们在建设校本课程的时候,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表演心态,多一些脚踏实地的教育情怀;进而能促使我们行动上的转变,指引我们在设计和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时,将所有学生都纳入视域,摒弃以往一场演出、一次汇报看特色课程,看校本课程成效的不够全面的做法,将关注的焦点从结果展示转移到过程管理,通过安安静静、扎扎实实、溶于日常,来实现课程之于学生素养提升的作用,以使校本课程从特色化走向素质化。
感谢笔者以此文引领我们基于课程展开更多思考,并有较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