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大诗人叶芝曾这样描绘老境颓唐:当你老了,头发斑白,睡意昏沉。人都有垂垂老矣的时候,我亦如此。
今年暑假和爱人一起陪年过八旬的岳父母,感触颇深。他们行动迟缓,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每天在敬老院里吃了饭就是呆坐,等待下一顿饭。一不小心,岳母跌了一跤,摔折了股骨头,做手术换股骨头,尚需月余的锻练恢复,吃喝拉撒都是问题。生命,被无情地禁锢在狭窄的病床上。
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我该怎么办?像他们一样缠绵病榻?像他们一样时不时地哀叹?像他们一样还残存着一丝希望静静地等待大限之日?
同学的母亲虽年逾八十,但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每天还跑菜市场,为全家做三餐。人是不同的,同为古稀老人,她却精神饱满,未现老态。
由此,我悟出,迨至老年,非要满足两个条件才不致陷入窘境。一是健康的身体,二是有事做。钱未必重要,老人花得了几两银子?也许老人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孤独。我家老爷子在最后几年时光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觉得很孤单”。老人行动不便,出门走动少了,渐渐就疏离了主流生活,与外界几乎绝缘,他的思维、观念还停滞在若干年前,加上耳聋眼花,子女前去探望,也无法正常沟通。这样的现实,哪个子女有破局之策?
所以,有好身体就有了保证与外面世界联系的物质条件,就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外部信息,生命的门窗就不会过早地紧闭,清新的热烈的风就会源源不断地吹进来。更重要的是,不会因哪个零部件出问题而痛疼难忍,不会被推上冰冷的手术台任由医生摆布,不会浑身插满管子,毫无生命的尊严。
有事做如同老人头顶的太阳,让他们的生活亮堂而有温度。在很多人看来,人生的幸福有三个构成要件,其中之一就是有事做。洗衣做饭做家务、读书写字画画等等都是可做之事,当然有些事只需体力,有些事却要技术,有些事是生活让你必须做的,有些事则是兴趣驱动兴之所致。不管怎样,人到暮年,要有事做。在我看来,务虚之事似乎更适宜于温养衰老之心,正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你看,很多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古稀之年,仍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一旦心属书卷丹青,有何孤独?
我希望当我老时,我能有此两宝。但岂可徒手空得?有人说世上有两件等不得,一是锻练,一是阅读。于我心有戚戚焉!
立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