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不是课外培训班而是父母的能力

现在中国各大互联网媒体都在讲述着一对金童玉女的成长故事,他们就是此次冬奥会冠军谷爱凌和苏翊明。他们在媒体采访中用流利的英语及母语中文讲述着自己从小到大所付出的努力,讲述自己父母对待自己的教育观,他们妥妥的都是属于“别人家的孩子”,而且是极品中的极品。

我们今天不论述谷爱凌和苏翊明有多么的优秀,而是抽空分析一下“优秀”的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

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在他们身上寄托着自己一份重重的希望。当孩子逐渐成长,走进学堂接受社会的各种考验时,很多时候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表现,与父母最初的希望产生了分支,甚至背道而驰,这便让父母开始抓狂了。

殊不知,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是“望”。一种无方向的望,一到假期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辅导班;一种焦急狂躁的望,在孩子出现错误问题的时候,对着孩子就是一顿咆哮。

我在近几年的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工作中遇到大量的父母属于这种只是“望”的家长。如果孩子只是得到“望”便可以成龙成凤,那么教育这件事就非常简单了。

人的一生要经历四个主要的场所,分别是: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职场。

而在这四个场所中,家庭又是人生场所的中心。无疑,父母成了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父母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家庭经常谈论的语言、词汇与孩子的兴趣点或未来选择的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从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家庭教育。



父母的人生价值观影响孩子一生。

前不久看了一本书,来自阿富汗国会议员法齐娅·库菲写的一本书《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这本书在《微信读书》推荐值达到82.5%比例。书中写给女儿的17封信里,每一段文字都透着阿富汗这个国家带给人们悲痛的情节,可每个情节又都能一束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那就是作者的信仰。她在其中的一封信里说到:“想要在这个男人主宰的国家里出人头地,女孩子非得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可。待你们毕业后,我希望你们去国外留学,通晓全国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广阔、魅力、神奇的世界,等着你们去探索。不要死于一事无成,要以帮助他人、致力于改善国家和整个世界为荣。”这样的信在作者每次离开家之前都会留在孩子身旁。没有说教,没有语言,只有文字。我相信这是一个母亲和女儿们的绝美而凄惨浪漫的交流方式,母亲所有的话成为了孩子们成长的精神支柱及方向。

还有一本书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就是《傅雷家书》。这本书的内容已经成为父母与孩子书信沟通的典范。傅雷夫妇与傅聪及弥拉的往来书信,为我们展示了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做人”准则,更重要的为我们展示了亲子交流的重要性。

父母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影响孩子未来的选择。

前不久,就开设阅读分享会这件事我和几个老友聊天。阅读分享会是围绕孩子如何掌握阅读方法而精心设计的活动,大家在讨论过程中难免提到如何培养自家孩子的阅读及综合能力。

其中一位老友是大学英语教授,国际贸易专业。他明确告诉我,他把自己掌握到的学习方法教给孩子,并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学习思维方式可以让他轻松高效掌握知识点。老友的儿子现在读初二,英语水平已经是高三水平,寒假里做了很多套高考英语模拟题,每次都是120分左右。而现有的数学、物理等科目都是孩子自己找教材做提升训练,老师在课堂内的讲授只是帮助他夯实基础,温习加固。让这位老友引以为豪的是,自己的儿子从不为学习焦虑,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找到方法破解,每天都是快快乐乐,这就是沉浸式的最佳学习状态呀!

还有一位老友,理工科男生,从事计算机语言工作。他发现自己儿子非常喜欢这一类的游戏,于是他准备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帮助孩子在数学、计算机方面进行系统性培养。光有专业还远远不够,他阅读教育相关书籍,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来真正帮助孩子快乐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

还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英语写作水平直接达到初高中水平,妈妈每天陪伴她学习英语的时间可能就10分钟左右。尽管短暂,可妈妈因为阅读了很多书籍,掌握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来帮助孩子,从而实现孩子快乐式的沉浸学习状态。这些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案例。

从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父母如何了解这个社会,如何理解社会的发展,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谓弯道超车,不是孩子提前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孩子得到父母的帮助,掌握到了好的方法,在任何领域都可以游刃有余。

父母的有效陪伴可以化解孩子人生中很多困难。

很多父母抱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还有很多父母苦恼地讲述自己确实不懂,不能帮助孩子。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两方面的原因。忙碌的家长是否从早到晚都看不到孩子,或者干脆人生中就是孩子身边的缺失者,如果真是缺失者,那也谈不上教育了。再忙碌的工作,我们因为爱孩子,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寻找缝隙机会陪伴孩子,这是用心的程度,这是无条件的爱。



《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告诉我们,父母的行为设计,本质就是情绪设计。每一种行为设计都是蓄意的,不必长,哪怕是几分钟的微习惯设计。父母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达到有效陪伴,我们需要设计与孩子在一起的“微习惯”,进行“容易做”分析,在能力范围内找到行为。比如早上起床在洗脸刷牙或者吃早餐的时候设计一个3分钟的“听新闻”时间,又或是上学之前围绕昨天所学课程,来一次5分钟的温习与回顾,又或是晚上睡觉前来一次“亲子交流时光”,回顾当天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新闻之类的。一旦设计了微习惯后,父母的坚持要走在孩子前面,共同来创造一种家庭文化。

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程,孩子的年龄、性格、家庭成长环境以及受到的外界刺激都存在差异,所以一千个孩子有一种一千种教育方式,因人而异。作为每一个父母,我们可以把这一件复杂的工作变得很有意义,那就是“爱”。真正的爱激励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身的能力成为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