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网上出现一条视频,沈阳一位妈妈拉着二年级的女儿去捡破烂。
妈妈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只能要饭、捡破烂。”
女孩边哭边喊:“凭什么说我长大只能要饭、捡破烂了?”
妈妈坚定地对孩子说:“我给了你多少机会了?你学不好,你以后就只能捡破烂。”
妈妈还说:“我现在陪着你捡,以后就是你自己捡了。”
说罢,还要拉着女儿去学校门口捡。女孩大哭,觉得很丢脸所以站着不肯去。
直到一位阿姨看不下去,前来相劝,妈妈才心疼女儿,带女儿回家。
这位妈妈表示:
“通过两天捡垃圾,效果还是有的,女儿回家主动拿卷子写,不会的还愿意找妈妈问。”
“女儿还问,如果考了前三,可以不捡垃圾吗?”
这件事,引发了一众网友的讨论。
很多支持的声音,纷纷点赞这位妈妈的行为,称其做了大家想做但没做的事情。
也有人说:“要追溯孩子不愿学习的原因”
也有家长说,自己也带娃出去捡过垃圾,但是没有效果。
还有想实践但犹豫型的,担心孩子爱上捡垃圾:
孩子的教育问题,戳中了无数家长的心。
01.新时代,得做新父母
“不好好读书,就只能捡破烂”,这耳熟能详的话,是现在这代父母们儿时常听到的话。
我们的父辈母辈,从一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将我们这代人养育成人。
那时候,物质匮乏,信息闭塞,学习的机会也非常珍贵。
而那个年代,最稳定的工作就是有一个“铁饭碗”。我们的父母辈终其一生,都十分念想一份铁饭碗的工作。
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机会接受理想的高等教育。
在他们吃了太多生活的苦后,比任何一代人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的父母辈几乎统一口径般地对子女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捡垃圾。”
于是,即便如今的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依然用小时候的被灌输的潜意识教育我们的孩子:
“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捡垃圾。”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看不到脸朝黄土地朝天为生计奔忙的父母,体会不了生活的不易。
所以,她们感受不到父母所谓的“苦难教育”的唠叨。
而我们当年,父母辈用汗水、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生活的艰难耳濡目染。
这两种环境对一个人的心灵影响,不言而喻,是有区别的。
当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安稳的环境里,父母用责罚的方式让孩子“体验”生活,孩子幼小的心灵,根本无法体验。
只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威胁、责罚和烙在心里的强烈的羞耻感。
因为孩子的大脑根本没有发育成熟。
换位思考,如果是成年的我们自己,被人威胁,责罚去做一件有损颜面的事,你会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爱吗?
应该是一种不愿回想的记忆吧。
如今,时代不同了,多少新兴事物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啊。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中国的桥梁建设、高铁技术、5G通讯等领先世界,在世界引以为傲。
比如正在研发的时速1000公里每小时的高铁。
想象一下,如今距离2000公里的地方,像子弹发射般的速度,将汽车和人一起发射到另一个城市,只需要2小时。
到达后,驾驶着自己的车在另一个城市穿梭,这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所以,教育不该再如此传统的“危机”和“苦难”下去了。
应该顺应时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电动汽车、3D打印、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哪一项不能激发孩子天然的好奇心?
新一代的父母,不该再如此“传统”下去了。
时代呼唤我们,做新时代父母。
02.自律来自于自尊
带孩子捡垃圾,本身不是一种错。
但是,如视频中的这位妈妈,惩罚性地带着孩子捡垃圾,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孩子的大脑和心智尚未发育健全,在被迫当众捡垃圾之下,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人格的侮辱。
每个人都要面子,孩子在学校要面对同学和老师,这样的做法给孩子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即便孩子表示“考进前三,可以不捡了吗?”,这样的学习动机,只会加剧孩子对学习是痛苦的认识。
为了不过痛苦的生活,而痛苦地学习,是多么痛苦的道理。
所以,即便孩子辛苦考上大学,便会不再痛苦地学习。
而父母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如今的社会变化速度,不是上一所大学便高枕无忧,必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启发孩子:
获得新知识是喜悦的。
认识新事物是喜悦的。
探索未知是喜悦的。
给别人带来价值也是喜悦的。
一个有探索精神的孩子是眼里有光的,能给别人创造价值的孩子,是被需要的。
这种被激励、被感谢就是孩子持续追求的动力。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高自尊,就会带来高自律。
而贬低和打骂,只会让一个孩子破罐子破摔,带来更大的反抗,更加“做给你看”。
有多打压的童年,就有多叛逆的青春期。
试问有几个父母,能逼着青春期的少年去捡垃圾?
搜索一下网上的案例,多少不能控制情绪的父母,用粗暴的方式换来令人遗憾的结果。
03.陪孩子捡垃圾的正确方式
视频中的妈妈说:“没有瞧不起捡垃圾”。
但是,孩子在威逼中,内心是瞧不起捡垃圾的。
我们来看看这种做法到底有哪些影响?
孩子认为捡垃圾丢人
孩子觉得读书是为了不捡垃圾
孩子感觉不到妈妈的爱
孩子担忧老师、同学和邻居的眼光
孩子被“捡垃圾”事件遭受情绪暴力和语言暴力
在留言中,不难看出很多家长赞同妈妈的做法。
认为孩子能体验生活,感受捡垃圾的辛苦,知道生活不易。
那么,如何正确的体验捡垃圾?
征求孩子的同意
告知孩子是体验,不是惩罚
得到孩子的认同
与学习成绩无关
与孩子的未来无关
不情绪暴力
不语言暴力
引导孩子学习垃圾分类
引导学习环保知识
引导孩子学习先进的垃圾行业的财富价值
只有在平等的的尊重下,带着满满的爱陪孩子捡垃圾,才不会是孩子一生的阴影。
反而,这样捡垃圾的孩子,会懂得他人的不易,会懂得爱父母,爱他人。
毕竟,爱连着爱,责骂连着痛和恨。
你怎么看?
欢迎关注、留言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