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部是在讲少安,那第二部就在写少平。
印象中的少平,瘦高的个子,俊朗的五官,沉默寡言,一副思考的忧郁少年模样。因为家里贫苦,只能吃食堂里最差的伙食,但碍于青少年的自尊,每次都最后一个去食堂吃饭。
但也是在这里,他遇到自己的第一个红颜知己—郝红梅。红梅家里成分不好,在那个敏感的年代受到牵连,生活贫苦。相同的境遇让两颗冰冷的心相互靠近,他们经常一起分享一本书,一起交流。
读书真是一件受益颇多的事情。两个年轻人有了共同的精神食粮,羞涩的大男孩孙少平,也因为在人群中找到了一丝温暖而变得勇敢和开朗,开始拥抱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郝红梅因为要找一个管家子弟,做自己未来的依靠。很快她就抛弃了孙少平,和班长顾养民在一起了。孙少平伤心难过,仿佛心被剜去了一块。但很快,他就说服了自己,红梅的做法是对的,她追求她自己的幸福没有错。自己已经遍体鳞伤了,还有空替别人着想,这就是孙少平,想别人的事总比自己多一点。
班上的侯玉英总是爱挖苦嘲笑他,但孙少平却在最危急的时刻奋不顾身地救了她一命。毕业的时候,郝红梅在商店里偷拿了几块手绢,被当场抓住。这个消息被侯玉英知道,赶紧通知孙少平,想要为他出一口气,但却被孙少平骂了一顿。孙少平要求不声张此事,不然郝红梅的一生就毁了,他迅速地赶到小卖部,用自己的钱替她抵了账,把她救了出来。
不计前嫌,急人所难,孙少平的身上总是闪烁着一些常人少有的光辉。
自从双水村的集体制改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本读书的几个孩子也去地里干农活了。孙少平又脱离了书籍,回到了黄土地。但在他的心里,他不甘心一辈子就待在双水村,他想去更广阔的天地闯一闯。世界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知道只有外面的土壤才能让他成长。
他征求父亲和少安哥的意见后,准确地说听从自己的心意,离开了双水村来到了黄原。他准备在这里实现他的梦想。
走出车站的他,看着黄原的天,呼吸着黄原的空气,这突然跑来的开始让眼前的一切显得很不真实。很快,少平就明白他想要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只有靠自己的一身力气。
很幸运地在曹书记家揽到了活,别的小工工钱都是二块一天,他自降身价,一块五就行,只要有个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活,干什么都行。他抢着去干最重的活,背上早已皮开肉绽,新伤旧伤交替,他也任劳任怨,得到了曹书记一家人的赏识,尤其当知道他会教书后,一家人对他更是尊敬,专门给他安排轻松的活。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仍然抢着干最重的活,来报答书记一家人的看重。
闲下来的时候他就看书,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快,曹书记家的活干完了,到最后领工钱的时候,少平算好了他应该能拿75块钱,但是曹书记给了他90块钱,说是一直都是按正常小工的工资给他算的。但他坚决不收,他坚持当初就是按一块五说好的,多余的钱他不能拿。不仅没拿,最后还拿出了十五块放下,表达对主家的一点谢意。曹书记感动不已,忍不住叹道:“你这娃咋有这么高尚的品德。”
书看到此处,我也不禁对这位衣衫褴褛的农村娃油然地生出敬佩,相信很多人可能就半推半搡地拿了那九十块,客客气气地道别。即使有一部分人也像少平一样坚持不要,可能最后的回礼也会忘记,毕竟少算了二十五。
孙少平,做事光明磊落,即使贫困也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啃食着高粱黑馍,脚上鞋子烂的掉低,依然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人贫志不贫,在生活的最底层,依然捧着书深刻地理解生活和世界。
他很平凡,像行走在路上的大多数人,可是他又不平凡,他在每一件小事上表现出的细节,很少有人能都做到。他生活在平凡的世界,却有着不平凡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