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导论》5-2:初论现象学是什么之“现象学态度”3

3 哲学与经验的来回跨界。其实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十分普遍。大多数人谈及想象中的哲学,都在畅想那是一门能带来智慧的学科,而所谓的智慧,就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而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对生活中的行为判断进行指导。而最终或许成为了某种“心灵鸡汤”或是“人生智慧”。

但是,这种理解包含最显眼的两个问题。第一,人生无常。生活中面临的境况实在是太多了,越具体的生活指导,在一个场合下显得贴切的同时,在另外的场合下就显得离谱。如“枪打出头鸟”这种强调低调的生活智慧,在某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情况下有意义,但在某些“白手起家”的情况下就没有意义了。或许有些人凭借一些看似有道理的语句,实现了某种精神和情绪的慰藉,再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够灵活运用一些生活指导,比如“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语句。但这已经类似于文学艺术了,而非真正的一门理论学科。

第二,总有一些道理是不直接指导各人的。我们通常认为,学习科学知识对生活有帮助,学习经济学知识对自己创业也有帮助。但是,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这两种知识为的都是人类整体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更加深化的理解,而与某个个体不一定有什么关系。如学习了一些关于宏观调控,非理性经济人的理论,的确对上街卖烤冷面没什么帮助。同样的道理,作者在这里强调的现象学态度,也是对人类认识本身的一种认识,而非为了指导个别人的幸福生活创造的知识。或许应该有一门教人如何幸福生活的知识,但它并不在现今的学科划分之内。

4 现象学还原。明确了现象学态度与自然态度的区别,接下来我们还是要先面对自然态度。因为“超越”本身不是一个可操作性的态度,而是一个结果。面对自然态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悬置”,或是“加括号”。虽然前文中也提到这两个词,但是“加括号”属于现象学专用词汇,需要特别强调其具体内容。借助希腊文的含义,作者指出其基本含义是“克制”,“撤回”。那个需要“撤回”的,就是自然态度中的“判断”。

如我们看到一个立方体的一些视角面,一些平面,光影,色彩等等,于是我们判断“这是一个立方体”,并在认知上补全缺席的那些侧面和可能的样子。这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态度判断过程。现在,我们克制自己的判断,不再以得出“这一个立方体”为终点,撤回这个想法,仅仅思考自己看到的那些片段,思考自己做出判断的依据等等。这种把最后自然态度判断结果“撤回”的操作,就是现象学最基本的还原操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