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开篇的鲁国的第一位国君,鲁隐公,名叫姬息姑,他一生当政18年,堪为鲁国一代明君,但是他的一生却充满着不认同,不快乐,不被理解。上演了诸侯悲剧的一生。
周礼注定的宗法继承制便是嫡子继承。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立的元妃名叫孟子,孟子死后由次妃声子作为继室,而继室是没有名分的,连称为夫人的资格都没有,鲁隐公正是继室声子所生。
鲁隐公成年后,按照《史记》的说法,鲁惠公为他议定宋武公之女仲子为妻,可仲子进入鲁国后,惠公见她生得美貌,便强行占为己有,因为仲子地位高,被立为正妃,生下了鲁桓公,被立为太子。
鲁惠公死后,因为太子桓公年纪还小,便安排鲁隐公摄政当国,仿照周公旦辅政周成王。鲁隐公做了实际上的国君,可是鲁国自上至下,甚至他自己从来都未把自己当作国君。
鲁隐公继位便不行即位之礼,因为他知道,朝臣知道,他不是名义上的国君,只是摄位代政。为了坚守周礼,当父亲鲁惠公要改葬时,他不是国君不能去。最鲜明的对比就是自己生母和桓公母亲仲子去世的差别对待。
亲生母亲声子去世后,既没有给诸侯发讣告,安葬后也没有回到祖庙号哭,为她建成了宫庙。在祭庙献演万舞时,隐公特意询问了执羽舞人的人数,置八佾,以合于礼法。
国中的大夫去世他也不去参与,诸侯派人来会葬,更是不出面会见。所有涉及周礼的事情,他一概不参与。
而从他当政治国来看,却着实是一位贤君,他继位后致力于与邻国讲求修睦,和平共处,发展内政,搞好外交,在诸侯中扛起了惩恶扬善,遵王守礼的大旗。深受各国诸侯的尊重,堪与当时的齐僖公、郑庄公并称于中原,一同主持诸侯间的事宜。
人皆有好,鲁隐公的爱好不是国君之位,不是权力之争。也许他的爱好只是简单地亲近自然,寻找自我。在执政的第五年,隐公终于想做一点自己的事情,他打算摆驾到鲁国棠地观鱼。
却被朝中颇有权势的大臣臧僖伯极力的劝阻,臧僖伯讲了好一番大道理,国君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观鱼钓鱼这些是下等人干的事儿,您作为国君不该干。名为劝阻,实为数落。
鲁隐公似乎也觉得臧僖伯说得有理,但是他依旧有自己的小坚持,他说自己不是去观鱼,而是去视察边境领土。臧僖伯无可奈何,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前去。隐公还是去了棠邑,观看了渔民捕鱼也观赏了游鱼在水中戏乐,也许那时候隐公和庄子感受到了一样的快乐,他也终于做了一件自己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可是鲁隐公也被史书《春秋》重重地记了上一笔——非礼也!
后来当臧僖伯去世时,鲁隐公痛心地说道:“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于是加一等级安葬僖伯。
鲁隐公摄政10余年,桓公已经长大。鲁国的宗室大臣羽父便进谏隐公杀了桓公,一直做鲁君,自己借此求得宰相之位。可是隐公对他说,自己早就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给桓公。自己正让人在鲁国的菟裘建筑房屋,准备养老了。
羽父害怕此事被桓公所知,反而在桓公那里诬陷鲁隐公有杀君夺位之心,请桓公杀隐公,桓公默许此事,于是羽父便找人刺杀了隐公,而立桓公。
桓公继位后,并不查隐公死因,也没有按照国君规格为隐公举行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