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之《春日》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我们今天一起来分享宋代的大哲学家也是大文学家朱熹的《春日》。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

《春日》
朱熹 (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一说到朱熹,我估计大部分人的心里边立刻就浮现出一个特别严肃,特别庄重的老哲学家的形象。可是呢,就是这样一位在你脑海当中特别严肃,特别庄重的老哲学家,却写出了这样一首很简单的,很轻松的,还带着通俗意味的,但是却春光明媚的这么好的一首小诗。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胜日”指的就是好天气。春光明媚吗?“寻芳”指的是踏青、赏春,到处去寻觅春色。连在一起就是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的好天气里,我们一起去踏青,一起去寻春光,一起去观赏美好的春景。

“泗水滨”在泗水的旁边,举目一看,无边无际,到处都是好风光。这地儿可能不是朱熹的家乡,但朱熹觉得比他家乡都好,为什么呢?因为是春天,春光无限好,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好风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新,有新面貌,有新气象,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所以,作者来“胜日寻芳”,他寻这个芳的特点就是要一个“新”字。那么它到底新在何处呢?接下来两句说得好: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东风浩荡。扑面而来在东风的吹拂下,一派万紫千红,姹紫嫣红,春意盎然,色彩缤纷呢。什么新呢?气象新,春天是个新的春天,春天一到,百花争艳,这就叫新,新的生命要开始也有了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说这4句接下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春天到了,一切都欣欣向荣,我们要开始新的生活,新的追求。

按理说如果仅仅就这么说这四句,也没啥新奇的,对不对?不就写个春天吗?但也不过就是个春色春光,又能如何?这里面所有的意象,我们基本上一眼就能看懂,只有一个地儿费了一点点琢磨。叫做“泗水滨“。这个地名有点陌生,泗水在什么地方?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的东北方向。如果这么一解释大家说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无非是朱熹老先生到曲阜,在泗水边上转了一圈,看到春光无限好,不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吗?问题在于他朱熹怎么可能去山东曲阜转一圈,更不可能在泗水边上转,因为朱熹所在的时代是南宋。南宋的时候,整个淮水以北被金人所占据,包括山东曲阜在内,都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而据史料记载,朱熹这一辈子既没有去过金国更没有去过曲阜,换言之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这泗水滨根本不是他的眼前景,泗水边的春色也不是他的眼前景,他只是在想象当中写作。有人说也不对,为什么呢?据我们所知啊,朱熹的家乡江西婺源有一条河流就叫泗水,人家写的其实是家乡的这个泗水滨。你还别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啊,还真是有研究。

朱熹啊曾经回到祖籍,去祭祀扫墓。他在宋高宗绍兴19年,即公元1149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5月,在婺源度过了整个的这个冬天和春天。所以你要说他在自己家乡的泗水边写这首诗,仿佛也不为过。但如果仅此而已,我们也还是小看了朱熹,作为宋代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这首《春日》,难道只是为了写自己家乡的这条小小的泗水吗?肯定不是。但我们可以说,也许是家乡的这条泗水引发了他对曲阜的这个泗水的想象和记忆,而这个记忆是文化的记忆。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当中有所谓的“洙泗“之说,指的就是流经山东曲阜的洙水和泗水。洙水现在已然不存,只有泗水,但是还有一座洙水桥,据说孔子曾在洙水和泗水边聚徒讲学。所以后来”洙泗“这个意象就成为儒家学说和孔门的象征。很多的诗人都曾在他们的诗中使用过“洙泗“这个意象,用于指代儒家学说,用于指代孔子本人,也用于所指儒学的发扬光大。

比如魏晋时期的阮侃就说:“洙泗久已往,微言谁为听。”南宋初期的词人张孝祥也说:“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意思是说曲阜这个古代的礼乐文明的发源地,却在金国人的手下变得膻腥一片。南宋的大诗人陆游也曾经有诗云:“洙泗日已远,儒术日已丧。”孔子和儒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没有人在传承儒学的思想喽,元代的大师王冕也曾在诗中说:“绿水流洙泗,青山出鲁邹。”啊。这里的“洙泗”都是指孔子或者是儒学。所以我们说啊,朱熹的这首《春日》的重点为什么要说“泗水滨”这边上的春光呢?其实春天是他打的比方,这“泗水”指的是孔门儒学,“寻芳”其实寻的是儒家的芳,儒家的《春日》。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讲,正是因为作者当时在南宋王朝,遥望中原,遥望当初孔门兴旺之地曲阜,想到这泗水之滨如果不被金人占领,那儒学的春光将是多么的绚烂多彩,那儒学的发扬光大不就像春光一样夺人眼目么?

所以想到这里,作者遥想曲阜的泗水滨边,此时此刻应该也是春日无限。他多么的想,能到孔门兴盛之地去转一转,去看一看,去亲身的感受一下儒学的春光呢。所以我们说,看着这首诗,我们就能感受到朱熹对于儒学孔门的那种景仰,他感受着这种儒学思想带给他的如沐春风般的一种化育这感,只可惜现在自己偏安南宋,无法到“洙泗”边去祭拜,去礼敬先师孔子。

所以我们说这首诗实际上是从一个整体做了一个比喻,它整体上把春光、春色比喻成儒家思想对人的化育之功,只是轻轻的点出了泗水滨,让人们的记忆再次聚焦到了曲阜,聚焦到了孔门当初的兴盛之地。我们常说春风化雨,那儒家思想的礼乐精神,对我们生活而言不也就像春风化雨一样吗?说到这我们真的有一种感慨。

朱熹是一个哲学家,讲大道理我们很多人是讲不过他的。但朱熹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能讲大道理,能辨析哲理,同时它还能用《春日》这样的诗,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而且变成诗之后,在情感上化育我们的精神。他还有一首诗也非常有名叫《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想要活跃,思想的源头就一定要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新鲜的营养。大思想家之所以拥有不断创新的思想,就在于他们始终处在非常生动的鲜活的实践和思考当中。所以我们说朱熹这个人可真是不得了,不仅有完善的哲学体系,也有非常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体系。我们非常仰慕这样的大家,他们不仅在儒学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在儒学的教育史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后人之所以敬仰朱熹,一方面是因为他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做出杰出的贡献,同时也是因为他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运用了多种多样生动、有趣、接地气的方式,让我们对于这些伟大的思想有切身的感悟和领悟。所以,一个伟人的成长。一个哲人对我们这个民族的贡献,却恰恰,往往就是从《春日》和《观书有感》这样的小诗开始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185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4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84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6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74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25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6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9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51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88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7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27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80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