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节故事,让我们看看五国联军伐秦和秦军的报复。五国伐秦的故事,颇像《三国演义》中的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之事。
自译部分
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联军伐秦,攻击函谷关。秦军奋力抵抗,五国联军败走。
宋国君主称王。
公元前317年秦军在脩鱼(河南原阳)击败韩军,ZhanShou 八万余人,秦军追击至浊泽(河南新郑),生擒韩将二人。诸侯震惊。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派刺客杀害苏秦。
读书笔记
1、今天我才知道大学问家是不好当的。我们看看前318年五国联军伐秦未果的事。在资治通鉴里,只有这么一句话,我们可能会认为秦国太过强大,五国联军尽力了,但是在历史中,或其他资料中,败走的原因却十分不堪。
各国在秦国的强势下,自己的唯唯诺诺下,突然醒悟,重提苏秦的合纵联盟之事。这次战役,由楚王担任盟约长,集结五国共同伐秦。齐王又是故技重施,想跟在最后捡漏,命大军走的越慢,离主战场越远越好。各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各怀鬼胎,未尽全力,谁也不愿先行攻击。几天之后,秦国帅突击队截断楚国粮草,楚军先行撤退,其他四国军队不欢而散。
这种让人愤恨哀叹的军事行动,极其突出的展现了战国当世时的乱势。各诸侯从根子里还是不能形成统一的观念,还未实质性的树立秦国为公敌的理念。都还在观望,还在捡漏,还在保留实力。我们并不能借此来说明中国人的团结性不好,及各诸侯国后来的灭国是由于不团结,只是这种分封制根深蒂固带来的弊端。只有大一统,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暴发中国人的优秀潜力。
再一个,借此我们可以想一下,如何把利益不同的各派团结在一起。从这件事情来看,一个是利益驱动,要在行动前,说明利益分配。另一个,要树立统一的危机感,让各派有统一的压力和威胁感,用恐惧驱使。
2、秦国在次年展开了报复行动,这次不再攻击受气包魏国,而是杀向了另一个胆小怕事的邻居韩国,大破韩军并生擒两员大将,令其余诸侯胆战心惊。这次杀鸡儆猴的报复行动太过于生猛,而且选择也颇耐人寻味。我们知道,秦国一直和魏国不对付,并极力促成秦魏交好的形势。在五国军事行动后,一反常态,开始敲打韩国,是韩国叫的最凶,行动最积极?还是秦国在告诉韩国,我就是这么强横,平常借你地攻击魏国,就是看不起你,你别反抗,乖乖听话,享受这种蹂躏就好了。
3、宋国称王。小国啊,总有那么一些不谦虚不谨慎,或背靠大国狐假虎威。何必呢?
4、苏秦的去世,也是一句话,与齐大夫争宠。读罢,有些黯然,一个伟大人物,在史书中,不管多么风光,最后也是几个字的事情,而且毫无感情色彩。有则小故事,不知真假。说苏秦被刺后,跟齐王说,愿大王将我车裂,并通告天下说我是间谍,悬赏刺杀之人,揪出他,找到凶手。齐王照做,果然找到了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