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身材高大,唐诗目测有一米九0,90岁的人了,背不驼,耳不聋,说话时两眼瞪着你,声如洪钟,小小的客被震得嗡嗡作响。
杜老说,当时他是二营四连一排排长,同时也是机枪手。唐诗一听觉得有戏,非非写的《蒋家河口战斗》一文中也提到一位大个子机枪手,莫非就是眼前的杜蔚然?但非非文章中的机枪手姓张不姓杜,大个子倒是吻合。也许是非非记错了,毕竟他是隔了几年后根据别人口述写成的文章,张冠李戴的事也不是没有可能。
应唐诗的请求,杜老详细介绍了蒋家河口战斗的经过。杜老的讲述,多了个战前行军的情节,也正是这个新的情节,决定了战况的别具特色,使唐诗聆听到一个前所未闻的全新的蒋家河口战斗故事。
以下是杜蔚然口中的蒋家河口战斗。
我们部队从皖西向东开进时,在巢县的银屏山区遇到了一队从南京方向撤下来的川军。川军弟兄们见共产党的军队还在向前线东进,纷纷翘起了大拇指,其中一个老兵拉着一位新四军战士的手说:“兄弟,别的就不说了,这几个东西挂在身上也是累坠,就送给你吧。”说着,把腰间的4颗手榴弹取了下来。
谁知他这个头一带,其他川军弟兄都把自己身上的手榴弹拿下来,他们的长官也不制止,大概长官们也觉得,反正已经从前线下来了,这些手榴弹送给友军杀敌,总比没用场带回去好。
一时间,地下堆了几大堆手榴弹。我们部队告别川军,从当地老百姓家借了一些箩筐扁担,挑起手榴弹继续前进。据团侦察队的情报,前方山下不远处的蒋家河口,就是此行的战场。
当晚黎明前,部队趁着夜色来到蒋家河口,在河口两侧的裕溪河埂上杂树丛中埋伏下来。接着就开始分发手榴弹,每个战士面前都放了七八颗。
第二天上午8时许,东边的太阳已升起一丈来高,就在大家等得不耐烦的时候,两艘小汽艇载着20几个鬼子,突突突地开了过来。
汽艇是从巢县城方向开过来的,埋伏在河口左侧的杜蔚然一排首当其冲。两艘汽艇恰好在河口左侧停了下来,鬼子兵哇喇哇喇地正要登岸,“叭”的一声,指挥员(团侦察参谋)郭思进的枪响了。枪声就是命令,刹那间手榴弹像飞蝗一样向鬼子汽艇砸去。
原计划这一波手榴弹炸过后再接着用枪射击,谁知道这伙鬼子不经打(实际上是几百颗手榴弹火力太猛),硝烟散去,哪还有一个活的,全都横七竖八地倒斃在河边和船梆上。杜蔚然的机枪没有发威,埋伏在河口另一侧的团侦察队连扔手榴弹的机会都没捞到,全给一排的战士们解决了。
这一仗干净利落,全歼20几个鬼子,炸毁两艘汽艇,我方无一伤亡。
有趣的是,这个“东进第一枪”,还真是只打了一枪,这一枪就是指挥员郭思进发布攻击命令时,举起手枪朝天上开的那一枪。战斗是靠手榴弹解决的。
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所有的指战员都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