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022天早安问候。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这样——在小事上不断消耗彼此。
分明是无心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过失,却始终揪着不放,喋喋不休、推诿埋怨、可着劲贬损对方,不停地互相伤害。
结果夫妻失和,亲子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整个家庭越过越糟糕。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一辈子活得痛苦且压抑。
那如何才能消除内耗、摆脱焦虑,给孩子一个和谐温暖、轻松自在的成长氛围呢?
这9条家庭规范,值得所有父母收藏。
1.进家门前,弹弹身上的“灰尘”。
一个家庭幸福感的多少,取决于我们进家门时的状态。
若是把工作中的委屈、生活上的怨气全都带回家里,只会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活得战战兢兢,毫无幸福感可言。
2.在家说话的声音,不要超过60分贝。
有研究发现,低声的方式谈话,比高声的方式谈话,更能达到说服人的效果。
幸福的家庭里,所有人都懂得控制音量好好说话。
因为愤怒只会模糊问题,吼叫只会伤害家人和孩子。
3.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生活总少不了鸡零狗碎,我们也都有粗心大意、马虎犯错的时候。
当遇到这些小意外、小插曲时,一万句“都怪你”,抵不过一句“我陪你”。
摔碎了碗碟我们就一起收拾,走错了路就当是多看了一道风景。
家人之间,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少一些苛责和挑剔,才能和和美美,把日子越过越好。
4.不把好吃的饭菜摆孩子面前。
为人父母,哪怕自己舍不得吃穿,却要把最好的、最贵的都给孩子。
但一味地苛求自己、亏待自己,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焦虑、充满戾气,对家人和孩子更加不满。
爱孩子之前,别忘记先好好爱自己。
5.让手机退出餐桌。
吃饭冷清,餐桌没有烟火气,就是一个家庭不幸的开始。
因为餐桌上的温度,就是家的温度。
吃饭时记得关掉手机,和家人聊聊今天的趣事,关心关心孩子的生活,享受这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
6.闹铃响后,父母要同时起床。
人民日报曾指出,送孩子上学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所以父母要同时起床。
其实不管是家务也好,教育也好,都需要父母共同分担。
爸爸不缺席,妈妈不焦虑,才是给孩子童年最好的滋养。
7.多坐在书桌前,而不是沙发上。
很多父母对待自己和孩子十分“双标”:
自己从不看书,却要求孩子坚持阅读,自己懒散混日,却要求孩子努力上进。
教育孩子,与其讲道理发脾气,不如以身示范做出样子。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你回到家第一件事,是躺在沙发上还是坐在书桌前,会影响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个热爱读书、充满书香的家庭,整体的氛围都是向上的,负能量自然也会少很多。
闭上嘴、抬起腿、翻开书,演示给孩子看,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托举。
9.做个蹲下来的父母。
从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父母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
尊重是爱孩子的基础,也是家庭教育的底色。
9.给妈妈固定的“自由时间”。
母亲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母亲若是整日焦躁不安、情绪不稳,那么家里就会充满了矛盾、怨气和争吵。
母亲的情绪越稳定,家庭越和谐,孩子心越安。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