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词的美感特质(一)

文/无梦楼缘缘堂

阅读内容:(删十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第二讲,主要讲解词的美感特质,首先就讲了王国维的“词之为体……”这句。这句话主要说明了诗和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不同。

要了解词,首先要了解诗是怎么来的。因为诗的历史比词的历史悠久得多。作诗主要有三种方法—赋、比、兴。赋比兴表现出来的其实是“心”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叶嘉莹先生总结了“心”与“物”的三种关系:由物及心、由心及物、即物即心。和赋比兴对应起来就是:由物及心—兴、由心及物—比、即物即心—赋。

词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们之前读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闹”“弄”能够表现出词的境界。其实不只是“闹”“弄”能体现词的境界,“红杏”“破”“影”这些词也是妙不可言的。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要眇宜修”。比如“红杏”,唐诗中就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看到“红杏”就感受到了春意。只不过随着历史的演变,“红杏”渐渐成了“艳客”“风流”的代名词。宋祁因为这首词称作“红杏尚书”,实际上和他为人风流也有关系。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要眇宜修”。如果这种意思通过诗表达出来,我猜想作者自己都可能羞于启齿吧。但是用词写出来就不同了,因为词本来就是歌女唱出来的,词的内容原本就是在写美女爱情。因此宋祁可以放心大胆地写。这就是词,写的时候没有任何束缚,写完后发现词里边的每一个符号都带有古典传统。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符码”。

总之,“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的境界开阔,词的表达悠长深远。读诗,从赋比兴的手法进入,就能读出境界和意蕴。读词,要重视“微言”,读出言外之意,就能读出境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间词话》主要观点 境界说 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先生深受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他所写的《人间...
    老李的理性批判阅读 1,392评论 0 0
  • “境界”一词由他而起,他的脚步何其匆匆,在人间如云行过,采撷起魏晋唐宋元明清名诗佳句之璀璨,给人间留下一本千古词话...
    爱瑋儿阅读 2,357评论 3 23
  • 一、《人间词话》相关条目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
    李末阅读 337评论 0 0
  • 作为理工科人,最早识得王国维先生及《人间词话》,来自经典的“境界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简圭阅读 569评论 0 2
  • #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100天】 今天开始读王国维著、范雅编著的《人间词话》前言到第10条。 《...
    维C多阅读 1,360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