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有很多种形式,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书面文字。表达,更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从婴幼儿学说话到暮年垂垂老矣,我们都在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待身边人。
看似日常的一件事,个体却因先天环境和后天熏习的不同,表达方式千差万别。有的隐忍含蓄,宁愿自己委屈也要顾全大局;有的不管不顾,只为自己高兴;有的能正确表达情绪,既解决问题也不委屈自己。
拿我身边人来举例,弟妹和妹妹是一遇到不如意之事,便能不管不顾地打电话给身边所有人,不在乎时间有多晚,别人有没有空。但即使这样,把全部人都卷进他们的情绪里,事情也未必得到解决。一通电话打下来,只是多了更多人为他们担心。
而妈妈却是隐忍型,不到万不得已,哪怕是病倒在床都不会告诉身边人,她会觉得让别人担心很不好意思。与爸爸之间的夫妻关系也是,遇到不如意的问题也不说,只是一味冷战,她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难过,期待爸爸自己看出来。
这两种是非常典型的不同。当然,这样的行事作风与他们的先天环境有关。妹妹和弟妹都是在有爱的、安全的环境中长大,一路被爱、被呵护,让她们很少能主动考虑别人。而妈妈从小父母去世的早,在哥哥嫂子家长大,不仅缺爱还要看人脸色,养成了她隐忍的性格。
先天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易逆转,却也不是不可能。学会不带情绪、无伤害地表达,需要从内心建设开始。
比如:
与信任的人坦诚沟通,增加自我认知和内在信心,
多感恩,看到事情美好的一面,加强对世界的信任感。
多读书,增加看问题的视角。
跳出情绪,只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写感恩日记也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法。
表达,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正确的表达不仅不会伤害关系,还能解决问题,表达没有最完美的,只有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