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与孩子进行沟通时,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倾听、共情等等。但是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因为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
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的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
那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操练。
我们可以用以下四种方式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1.全神贯注的倾听。
2.用简单的字词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①】
1.全神贯注的倾听。
用全神贯注的倾听来代替心不在焉,有的时候我们嘴上说在听,其实啊,心不在焉,这样呢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比如:有的时候我们在看电视,或者是跟朋友正在聊天的时候,孩子有可能会过来跟我们说个什么事情,这个时候呢,我们往往就会敷衍的说,好的好的,你去吧,其实是真的没有认真去听孩子他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这个时候,孩子就会着急生气:妈妈你有没有听我说。妈妈这个时候不会觉得是自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是觉得孩子怎么这么容易发脾气,还会贴一个标签说:“这娃急脾气,像他爸(像她妈)”。
当我们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更容易的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的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②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因为当孩子被提问责怪或提建议的时候呢,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比如:
孩子: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你确定不是你自己弄丢的?
孩子:没有,我去洗手间的时候,他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谁让你乱放东西的?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你怎么总是这样?这也不是第一次了,跟你说了多少遍,东西要放在课桌里面,你就是不听。
孩子:烦人,我不跟你说了。
比如:那面对这样的情形,用简单的词语“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比如:(还是上面这个例子)
孩子:妈妈有人偷了我的新铅笔。
妈妈:哦?
孩子:我去洗手间的时候,它还在课桌上呢。
妈妈:嗯。
孩子:我已经是第三次丢铅笔了。
妈妈:是这样啊!
孩子:从现在起,我离开座位的时候啊,把笔放到课桌里面就不会丢了。
当我们以关心的态度,用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③】说出孩子的感受
就是用说出孩子感受来代替否定孩子的感受。因为有的时候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只会更难过。
(案例)比如:
孩子: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妈妈:别哭了宝贝,再给你买一个啊!
孩子:不行,我就要这个。
妈妈:你怎么不讲道理呢?真是无理取闹。
父母通常不会说出孩子的感受,是因为他们担心这样做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案例同上)比如:
孩子:小海龟,今天早上死了。
妈妈:哦,是吗?真没想到。
孩子:我还教他玩游戏呢。
妈妈:你们在一起挺开心的。
孩子:她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这句朋友是挺难过的。
孩子:我还每天给它喂食。
妈妈:你真是挺关心那只小海龟的。
(④)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就是当孩子他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们往往会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呢,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比如:
孩子:我要吃脆饼。
妈妈:家里没有了宝贝。
孩子:我就要吃,你吃点早餐饼干吧,我就要就要。
妈妈:我跟你说家里没有了。
孩子:(哭闹不止)
妈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的接受现实。
你可以对孩子说哦,真希望咱们家男友听得出来,你很想吃,我真希望能给你变出一盒来。
那以上呢?就是我们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四个技巧,第一,全神贯注的倾听,第二,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第三,说出他们的感受,第四,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的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