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聊的事儿,应该说有点老生常谈了。
一时间不知道要从何说起,那就老老实实地像应试作文一样,将德尔菲神庙的箴言“认识你自己”作为标题和导入吧。
Chapter1
记得初一的时候,第一节作文课上老师要我们写一篇自我介绍。那时候大概真的是太擅长于写这种应试作文,我花了十来分钟快速搞定后悠哉悠哉看着我的课外书。
当时我前排的好几位同学对着空白的作文本有些无处下手,老师说了一句很是意味深长的话,
“如果都不知道怎么写,可能你们都已经长大了。”
我愣愣地看着前排的同学和讲台上的老师,以及在往后好几年的校服时代里,我都一直没有忘记老师当时说的话。只是那个时候,我真的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
Chapter2
想起大一的时候,那个一口东北腔的英语老师念着“Don't let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inner voice.”我在课本上圈出这句话,似乎对中学语文老师说过的那句话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上大学之前,我经历了12年的走读生活。我的朋友、我的同学、包括我的老师,基本上跟我来自同一个小镇。也许真的是地域文化的影响,也许校服时代里我真的没有思考那么多,所以那个时候,我基本上没有感受到“观念冲击”这回事。
而上大学的时候,我才慢慢慢慢知道,什么叫“观念冲突”。
当我看到我的新朋友很随手很习惯性地往地上扔纸巾的时候,会有人告诉我那叫不拘小节。
可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和观念是,不可以随地扔垃圾。
当我在夹菜还没夹稳却有人转转盘的时候,会有人告诉我那是因为大家都很熟了不必在意。
可是在我的意识形态里,餐桌礼仪是最基本也最必要的。
当我询问学校附近哪里有电影院的时候,会有人说你们城里人真有钱用电脑看不就好了吗?
可是对我来说,省钱与追求、或者说是兴趣爱好,两者并不冲突。
当我为了一场只有三十多个人看的社团晚会忙前忙后时,会有人跟我说这没必要、太折腾自己。
可是我觉得啊,事无巨细,尽力而为。
刚上大学那会,对我来说无疑是试着与一种或是多种观念去相处。甚至觉得,真的会有一些观点,想要淹没我内心的声音。
而多数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还不够“入乡随俗”,自己还是太过于理想化,太过于浪漫主义。
Chapter3
有一次跟几个朋友聚餐,当我匆匆赶到时,无意中听到朋友在议论我——
“你说阿四做什么不好,非要加入辩论队,一天到晚各种训练,跟吵架似的。”
“是啊,我看她每天一大早就去中广练声,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唉,感觉她又很喜欢,又不好说她什么。”
那一刻,我第一次质疑自己加入辩论队的选择,这个被我当成一种荣誉的选择。
而后来没多久,出于种种原因,我还是退出了辩论队。那个我为之一早顶着寒风练声、为之训练到十一二点、为止熬夜写观点的团队,我还是选择了离开。
离开的时候,有队友劝我说,你那么努力,又比我厉害多了,离开多可惜啊。
可是我没有说的是,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也会其他的外在因素迫使你放弃。
而领先也不代表能走多远,坚持下去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所以后来,我经常能看到我的队友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偶尔也会想,或许这时候站在四辩位置上的人会是我,或许我也能去分享这个比赛的喜怒哀乐,至少我也还能给队友做陪练。
但是并不是。
而后来,也有人说,你退出辩论队了多好,再也不用那么累了。
可是没有人知道,做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有多难过,又有多遗憾。
毕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Chapter4
一直以来,我都庆幸自己是一个人缘还不错的人。所以一路走来,会有朋友的相伴相助,会有朋友的建议和意见。
大江对我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所以工作之余,我还能有足够的精力去看书学习,我才明白提升自己永远都不算晚。
海子对我说,“无论怎样,我们都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所以我开始理解很多人所说的“感谢境遇”,是生活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我的领导告诉我,“要有包容心,允许别人在一定范围内犯错,你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在你熟悉的领域里有所经验”,所以毕业以后,我才开始学会平静地去对待我认为的每一个“低级错误”。
当然,一直以来,也会有不同的声音,比如说:
从前暑假在手机卖场里兼职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看书的“低头族”,那时候也有人问我“你老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待在一边看书,你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其实我很想告诉他,读那么多书确实是没有什么实际性的作用,我不过还是一个丢到人群里都不一定能找到的普通人。我很想说出那句,“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这就是我读书的意义。”
但是这些话我都没有说出来,有时候笑笑便是最好的回答。
同样地,当我耐着性子工作时,会有人说我没了自己的性格。那是因为我知道,我也有过犯傻的时候,只是我们呈现的形态不一样而已。
当我认真学习想要去提升自己的时候,会有人说学历有什么用呢我认识的谁谁谁初中没毕业出来闯不是一样做老板。但是我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大多数时候如双轨学制,互不衔接、也不沟通。
Chapter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不再擅长介绍自己。
大概是一路走来,越发地不了解自己,也明白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人不再是用几个简简单单的词汇就可以塑造起准确的形象。
但慢慢明白,自己想要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天堂电影院》里有这样一句话,“进步总是来得太慢”,于是我们很多人总会感慨、总会追悔,小到从前的衣着打扮,大到曾经的就业选择。时不时地,都在想,如果、那么。
大概只有现在的自己才知道曾经的自己是否做对了选择,也只有未来的自己才能理解此刻的自己做下的决定。
是的,进步总是来得太慢。
我也是后知后觉地,才意识到曾经失去了自我。
那么,如果涛声依旧,一定要听清内心的声音。
那么,如果错彩镂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标签。
要有勇气认识自己,做回自我。
就像《无声告白》里说的,“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Chapter6
现在,我不再去介绍自己,我只会说
你好,我是肆子,很高兴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