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网络初级17中级19讲师12期 坚持分享第899天 20220125周二(本周约练0次 总258次 读书打卡第46我7+103天 讲师微课练习第241天)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说:叙事取向很重视来谈者的“在地性知识”(即属于个人独特的知识与能力)。“在地性知识”中往往存放着许多珍贵与热情故事的情节。在叙事治疗概念里,很重要的是要先把眼光对焦在人们“生命热情”的所在,也就是人做哪些事情的时候眼睛是发亮的,笑容是满足的。
人们通常在什么时候眼睛是亮的,笑容是满足的呢?这让我想起来几个场景:课堂上,当学生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或板演解题思路时;舞台上,当各社团的学生展示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时;操场上,学生们尽情的参与或喜欢或擅长的项目,踢足球,打篮球,赛橄榄球时……
如果把在地性与主流观点比喻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视野,往“在地性”的视野望去,常可看见孩子们的天赋与美好,而往“主流文化”的视框看,许多活得和主流期待不同的孩子,生命似乎只剩下不足与问题。在这样的眼光之下,孩子的生命只会日渐干涩,如何有力量往健康与丰富走去?比如,一个五岁的孩子会背诗是“厉害”,会识字是“厉害”,会背英语单词是“厉害”。但五岁的孩子花了许多时间把家里的凳子摆成乐器,享受有劲头的打鼓,而不愿意花同样的时间和力气去学认字、背诗、背单词,可能就会被评为“可惜”,但却忽视了这是孩子在五岁的生命时刻里非常独特的能力与热情。
我想起一个初三的女孩,她心心念念想上职中的幼师专业,将来当幼儿园老师,因为她喜欢孩子。可以说她的理想清晰而美好,但她的妈妈认为上职中丢人,要求她必须好好学习考上高中。自己的愿望不被允许,同时又感觉妈妈的期待可能自己达不到,于是这个女孩儿厌学、抑郁。
叙事取向助人者(或家长、老师)要在叙事氛围里和孩子接触,视野上要学习打开,再打开,打开到可以跨越“应该与正常”,跨越“主流的标准”,看得见孩子更多的美好。叙事取向深信,看见人的天赋和美好,能让人获得尊严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