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有报道,某保健品硬是要蹭新冠的热度,结果被处罚。确实,朋友圈自打出了这疫情以后,各路大神轮番登场,第一波说有治疗栽倒了一批后,又有提高免疫力的(殊不知真的患病后的重症患者反而需要抑制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风暴)作为第二波,现在的阵仗,似乎是到了预防了,这时候,小编不由得在想,难道各位没有这疫情,之前的产品就不做了么?东施效颦的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做产品最终还是要靠成分相关的疗效说话啊!
这就要回到题目中的问题,我们预防究竟是在预防什么?就新冠这能力,预防接触还说的过去,但那是口罩手套这些东西的事;预防病毒进入粘膜后不攻击细胞?似乎做不到吧!预防进入呼吸道前端的时候不往下面走?加速纤毛摆动和刺激黏液分泌,这些靠得住么?既然这些都不行,又何谈预防新冠本身?
从概率上来讲,相对于春季感冒、流感、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这些疾病的发生率来说,新冠真的是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并且这其中的一些病毒有的体型较大,且在一般黏液中存活时间极短,确实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预防,并且在没有疫情之前,大部分产品干的就是这个事情啊,老老实实的干好本职不好么?
我们再来从患者角度的成本付出来算,据了解,在目前情况下,假设患者只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走一趟发热门诊至少要做血常规、胸肺CT、流感试剂盒筛查等项目合计四五百元。这部分费用因为没有住院也没有碰报销线,所以除非公费医疗,基本没办法报销,更不要说是现在医院发热门诊是唯恐避之不及。这都还是最低成本,一旦因同行中有确诊案例,发生隔离,这部分费用更为可观。
如此看来,目前环境下,做好老本行,预防呼吸系统传统常见病,本身就可以给患者极大的降低成本,这点优势就已经很香了,真的没必要去蹭新冠的热度。
接下来我们来看那些中医药可以“预防”的常见病,究竟是些什么情况呢?这些要么是病毒颗粒较大,和机体细胞亲和度不强,在黏液中存留时间不长,故刺激黏液分泌可以促进其机械性排出;又或者毒性不大,可以通过调节免疫,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出病原体并处理,即可较好的控制其发展,所幸的是,这些是我们日常疾病中遇到的大多数,其症状涵盖了感冒、咳嗽、腹泻等常见症状。这类药物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的、又或者是解表祛风及养阴扶正的。
最后,我不免要说,之所以这样写出来,只是为了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即不忘自己疗效的初心,牢记应对现有适应症,使患者尽快康复的使命,在此基础上,做好分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不好高骛远、人云亦云。大敌当前,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贡献,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现有科技还真没有万应神药,如果说有,那一定是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