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小说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校园
临湖市第五中学,座落于城市南部的山丘上。
这座建于1978年的校园,随山丘的层叠南北而建。城内通往校园有三条路,东侧算坡最小最容易走的,还是柏油路,即是这样骑自行车的人,也都只能推着车行走,当然八十年代初期的人们还没遇见山地自行车。
校园的大门朝向坡度较小的东侧,从校门方向望去,呈现出一条上坡的道路,不宽的路把校园南北分开,阶梯形的房屋建于两旁。南面每排教室前都有个小操场,房角、沟壑排列整齐,仿佛拼图一样切割得层次分明,就连树木都齐整有序。
北面校办工厂和更北一点厂院也井然有序,看不见一点零乱,这种齐整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小城市里,显得很不真实。
晋启明校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目光所及容不得一丁点儿的零乱。
穿过大门延伸而上,左边成排的教室后种有杨树,从路面方向望过去,教室操场一览无余,不会因为有树木而遮挡视线;上坡路会令这排教室逐渐地隐入脚下,就势平地而起的十几级台阶,仿佛生硬地将地面抬高,上面又现出一排白墙红瓦的教室和操场,这样三层之后,最上面的那层被台阶托出的平地上面,建起一座有南北通透过道的二层小楼,学校的核心在都这座楼内。
小楼的过道宽敞,两侧墙挂有校训及先进教师学生和作品,楼的前后都有方方正的广场,南侧广场尽头有株老槐树,树上挂着一口大钟,它的声音能覆盖校园的每个角落,虫蚊仿佛都要听命于它,树下绿草荫荫,爬墙虎和蔷薇里埋藏着一座小小的钟房,那是课间时敲钟人休息的地方。
小楼的北侧是成排的造刺树,造刺树后面是教职工的家属房和校田地。
站在小楼北侧校办工厂这边,浓密的杨树沿路而植,将那排红砖瓦的平顶房几乎完全隐在里面,一直隐惹至山丘的最上面,这儿有略显底矮,却高高在上的土坯房,这里是山丘的西北侧,也是烟火气息最浓的教师家属房,几排自建的土坯房的正前方是分割有序的校田地,校田地呈流线状种植着大片的玉米,窄长的玉米地如围墙一样包围着校园。
细长的校田地北面有平坦辽阔的大操场,操场的尽头,是山丘的最北端,坡陡如悬崖状,这里是鸟瞰全城的至高点,但是为了防止学生滑落或从此处攀爬进入广场,也种植着高大的造刺树。
晋启明为了家校分明,硬性规定教职员工上班,不得直接由西侧进入校园,一律从北侧,沿校田地绕行到东侧校园的大门入校。
这样以来,明明可以两分钟就可入校的教职员工,却要走十多分钟的小路,才能抵达校内,再走上几分钟才能到达教学楼里面的办公室。
为防止人们偷懒走近路上班,晋启明不知从哪弄来了造刺树,那刺木严严实实地将校园与家属区隔离出来,使得遥相辉映的钟屋与家属房,成为校内外最远行程的两处地界。
1985年8月30日,雨夜里的钟屋格外幽暗。晋启明十六岁的女儿晋搴,正躺在钟屋内秦军的怀中,对齐的两个长椅内包裹着热恋中的他们,虽然屋闪没有一点光亮,可是在秦君和晋搴的内心却亮如白昼。
造刺树属亚乔木,高可达10米,耐寒40度,耐干旱。从出土10公分开始,即长满利刺,成熟后,全身长满1-6寸长的利刺,且刺上长刺,四椤八叉,硬利如针的刺可将轮胎,鞋底,衣服轻易扎透,人畜不敢接近,且年龄越大刺越多,最多的地方只见密密麻麻的利刺而不见树干,在小叶的对映下十分美观,栽后三年既成刺墙,成墙后,手拿斧锯之人在白天也很难进入园内,它既解决了砖墙造价高(砖墙是造刺的130倍)又解决了易跳进的缺点,同时又是果园的防风林,故此被人们称为"果园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