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我用麻吉星上了一节二上北师大版第60-61页的《分苹果》的研究课。
这次,我尽量把活动环节设置简单一些,努力做到汪校提出的30+10,让孩子在课堂上多练习,同时也认真落实王博士之前给我的建议,用计分器来管理课堂,学生答题时先给足够的时间看题目和思考,投票时,每个同学都要参与,投票环节结束才下一个环节以及用计时器训练学生同桌交流。
再看我的数据看板,课堂互动、课堂生成、自主活动较上周都有很大的提升,和本月比较也有很大提升,课堂类型的指针指向已经从之前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移,虽然偏转的角度还没有很大,心中还是很欢喜。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才算以生为本?只要课堂上多让学生练习,多上传学生的作品就可以了吗?我想答案肯定不全是。
回想本节课,在活动一这个环节,我原设计:
(1)学生独立分,同桌交流自己的分法。(计时器3min)
老师巡视指导,拍视频(拍3个)。
(2)视频上传屏幕(麻吉星分享视频),学生观看,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挑人回答)。(5min)
引导学生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分的过程和结果。
实际上课情况是,我这边麻吉星的展示的端口还没连上,学生已经开始说,老师我分完啦。顿时,我心慌了一下,马上改变策略,把拍视频改为拍照,同桌讨论由于使用了“同桌A、B各说30秒”的策略,还有点像模像样,但是在接下来的全班交流环节中,我又回到了传统课堂模式上,请同学去黑板展示分的过程,还请了好几个学生。我拍的照片只在后面简单看了一下,并没有起到它原有的价值。
或许你会说,不拍照,就这么上也可以,但事实是,几个同学在上面黑板演示时,其他同学的听课状态定会打折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规规矩矩听讲那么久,效果并不好!这不是真的把时间还给学生,只是部分几个学生的时间,其他学生呢?
在两个活动完之后,观察与发现时,我又没有留时间让学生来观察,说自己的发现,而是直接变成了我说。一个原因是我问了后,学生没有很快举手发言,我以为学生不会说。还有一个原因是指令不清晰,当我看到学生没反应时,就开始自己在那解释问题,或者提更多问题,让学生不知该怎么回答,或回答哪个,思考被打断。
在做练习时,我一次给学生了7分钟,大多学生能完成书上61页4个练习题,但也有好多同学在第一题就卡壳了。于是部分学生的7分钟就没有有效利用起来。而且在交流中,我也只跟学生讨论了第一题,就到下课时间了,其他题目还得另外找时间解决。的确很不划算呀!
如何才是真正的把时间还给学生,在与王博士交流中,我找到了更好的答案。
活动一更改设计:
(1)3分钟计时,看谁找到的分法最多。
此时老师巡视,就有时间拍视频或者拍照,找到不同的分法,还可以听听学生的想法。因为此时学生很想告诉老师我找到了哪几种的分法。
(2)利用麻吉星展示,分享评价。
学生在关注有没有自己的照片或视频时,会更加专注;老师在请作者或者挑人回答,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黑板演示可以直接变为简单板书即可,不必要一定再重复演示。
观察与发现更改设计: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或回忆前两次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计时1分钟。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计时1分钟(小组四人轮流说30秒)。
(3)挑1人,代表小组发言(需说到每人的发现,自己再总结)。
留足够时间去单独观察、思考,再留足够时间,有效的分享交流,将难题压力降低,学生讨论后也有话可说,自然也不需要老师来替代讲。
练习更改设计:
第一题:
(1)计时30秒看题,请学生说要注意什么,理解题意。
(2)学生1分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拍照。
(3)选2个学生答题投票,根据投票结果选择讲解。
第二题和第三题一起完成:
(1)直接答题3分钟,老师巡视拍照。
(2)根据学生答题选择3个投票。
(3)再根据投票结果选择讲解。
第四题:
(1)计时30秒看题,请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1分钟独立在书上写一写、画一画。
(3)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法。(计时1分钟)
(4)挑人回答。
(5)老师小结。
这样设计后,学生即便哪里不懂,也能很快在讨论或交流中得到帮助,可以比较顺利和开心地进入后续地练习中,这样后面地时间才算真正还给了学生。
总结起来,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不仅是给学生留足够时间去练习和思考,还得合理设计,精准利用时间,学生才能真正的用到课堂的时间,积极欢喜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才有效果。把时间还给学生,这只是“以生为本”的第一步。接下来,继续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