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如今消费降级,我却真切感受到文娱行业的遍地开花。
在深圳的地铁上,无论早晚高峰,车厢里挤满低头看手机的人。
目光扫过,不少都在读网络小说。
番茄、七猫这些免费平台的爆火,似乎印证了一点:经济下行时,反倒是网络文学的春天。
我也曾尝试追赶短剧的热潮,写过剧本。
可成品出来,总觉得与心中的“文学”相去甚远,像在流水线上制作速食快餐。
有时不禁自问:是否该投身这快餐行业?
不甘之下,我又把公众号爆文研究了个遍。结果发现,自己同样难以适应——动笔前先立个反差强烈的人设,所有文章围着它打转;不断制造爽点,配上抓眼球的标题;
紧追热点娱乐,观点极端化,只为引发对立评论……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写作方式。
但它们,偏偏是这个经济下行、节奏飞快的时代里,最受欢迎的东西。
思来想去,我渴望一条折中的路:既能守住对文学的热爱,也能赢得些许读者。
最初想到纯文学写作,可点开关注的文学杂志公众号,纯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少得可怜。纯文学要出圈,如今太难了。
就像《泥潭》作者刘楚昕在漓江文学奖上的感言意外走红后,竟被质疑是炒作。
然而,阅读吉本芭娜娜、是枝裕和、小川糸的书籍时,一个念头突然闪现:治愈文学会不会是一条出路?
当下这个大环境,人们是否格外需要治愈的文字?
巧合的是,我曾写下一篇关于写作焦虑的文章,发给 DeepSeek。
它提到了“口红效应”——人们在压力下,反而更渴求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并建议我记录下那些“小确幸与微光时刻”。
这让我再次思考:经济下行时,小确幸文学与治愈文学,是否正是值得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