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86,尽心章13-1-1-24》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今天是戊戌年甲寅月丁亥日,正月初九,2018年2月24日星期六。
上一节,通过王夫之先生明确肯定朱子、孟子、曾子为"知性者",可知圣贤所识之"性",不仅不是"人性"这么简单,而且是无法通过"多学而识"的命题,要达到"尽心知性"的境界,不简单。
为什么朱子的"物格者"为知性?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为知性?曾子的"一以贯之"为知性呢?为什么说此性为"天所与我之理"而不只是"神明"而已呢?(朱子说:"心者,人之神明",这里所说的神明即指心)。这些都是上一节留下的问题。
这一节继续王夫之先生的讲觧,解开上述之迷。
王夫之先生说,为什么说上述三人为知性之人呢?因为他们完全贯通了天道与人道,"到此方识得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句话出自《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发展到中和,这是《中庸》的纲领。什么意思呢?摆正天人关系。尧传舜"允执厥中"四字口诀,舜传禹"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口诀,后世称为"中华心法",就是在说天人关系,从中可见,任何时代都存在以人代天的倾向,正如张载先生所说:"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学者之大弊也",此为人心迷失的危害,应对之道即为"允执厥中"。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