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徐则臣第一部的作品就是获得老舍文学奖和矛盾文学提名奖的《耶路撒冷》。并不是因为它获奖才读的,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位作家。
偶然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先是被书名吸引了,其次是从开头的文字中读起来十分轻松有一点点诙谐风趣。继而让我好奇地读完那本五百多页的大砖头书。
在那部作品中他设定了在一个叫做花街的地方,是一个虚拟的故乡,我想也是他创造出来的一个独属于他自己的创作基地,或者可以说是他的一个文学标签。当然北漂生活中普通老百姓的小故事也是他文学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露天电影》是徐则臣在《如果大雪封门》这部短篇小说集里一篇。我感觉设定稍微有一点不同,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扎下的村子。我不知道这个扎下跟花街或是北京有什么关系,或者就是想讲一个纯粹异乡人的故事。
因为具体故事情节已经有许多小伙伴详细地解读过,我自己的理解也都大同小异,因此就不在这里赘述,只来说说杂感吧。
《露天电影》如果只看标题可能还会误以为是一个浪漫的故事,不过由于我看过他的其它作品,这个想法也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至少我看过的徐则臣的作品都有一丝悲凉的气息,尤其是里面的人物都是命运多桀。虽然我不一定能猜出结局,但是很多次都让人唏嘘不已,有时候作品看完了,内心还会在那感慨和惆怅。
《露天电影》这部也一样,一开始是主人公秦山原因为在旅途中解决尿急问题,发现到了曾经服务过的村落,劲而改变了原计划想到村子里去看看。
开始部分是一片祥和热烈欢迎的气氛,也是为后来发现的事情做了一个强烈的反差对比做铺垫。
尽管前后差异很大,但是徐则臣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人。这也是从我读过他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中感受到的。
因为需要看《露天电影》,由于最近一直没有时间看书,最后买了某音频的听书会员,连续听了几天,一并把《如果大雪封门》小说集里面的十几篇小说都听了一遍。
他作品中的人物不算少,但是总是会很巧妙地从一个人的故事转到另一个人身上,娓娓道来,却杂而不乱。看完一篇小说,哪怕是一部短篇,脑海中也会浮现出来几个形形色色却又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
《露天电影》说实话离我自己生活过的经历很遥远,没有感受过那是怎样的气氛。不过从小确实听说过,而且在我心里也一直都是存着一个浪漫美好的想象。
当美好的事物被剥去遮羞布的时候,人物本身的丑恶嘴脸就像是特写镜头一样会被无限放大。冠冕堂皇的秦山原、曾经放纵自己的村妇、怀恨在心的孙村长、还是抛家弃子的人妻,每个人物都显示出来了人性的弱点。
看完这部小说,其实心里是有些气愤的。我从小幻想过得美好的露天电影场景瞬间荡然无存,或许这也是露天电影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吧。